王昌齡
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盛唐時期著名邊塞詩人。他的籍貫有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和太原兩說。自幼家境貧寒,靠農耕以自足,開元十五年(727)方得以進士及第。起初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后因博學,超絕群倫,調汜水尉,后獲罪被貶嶺南。開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齡北歸,于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并結識李白,后離京返長安任江寧丞。后因被謗被貶為龍標尉。安史之亂中,亳州刺史閭丘曉因忌才將其殺害。其七絕詩尤為出色,于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為后人推崇,被冠以“七絕圣手”之稱號,更得“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美譽。
閨怨
【原文】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譯文】
閨中的少婦不知道憂愁,春天里濃妝艷抹登上翠樓。忽然看見田頭柳色青青,后悔讓丈夫去立功封侯。
【鑒賞】
這是王昌齡一系列閨怨詩中的代表作。雖以“閨怨”為題,起筆卻寫道“閨中少婦不知愁”,難道閨中少婦果真不知道愁嗎?當然不是,這樣寫更突出強調了由“不知愁”到“悔”的幽怨、離愁和遺憾。當時正處于大唐盛世,遠征他鄉,建立戰功,封侯封爵是絕大多數有抱負的男兒的畢生追求。這位閨中少婦想必也是希望自己的夫君能有朝一日憑此“封侯”,所以“不知愁”也是合情理的。
緊接下來的第二句勾勒出這位少婦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妝”登樓遠眺的畫面。春日清晨,精心地梳妝打扮后,閨中少婦卻不能隨便出門,只能獨自一人于自家高樓遠望,既表現了她的“不知愁”,又為下句的“悔”做了鋪墊。
第三句是全詩的“詩眼”之所在。少婦所見不過尋常之楊柳,何以謂之“忽見”?其實詩句的關鍵在于見到楊柳后忽然觸發的心理變化和聯想。歲月轉瞬即逝,當年折柳送別夫君的情境還仿佛歷歷在目,如今卻只能相隔千里獨自面對大好春光,憑空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所有的這一切都直指尾句的“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用這樣一首詩描繪出一名閨中怨婦賞春時心理狀態的微妙變化,與《長信秋詞》同為他一系列閨怨詩中的代表作。
上一篇: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