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
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盛唐時期著名邊塞詩人。他的籍貫有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和太原兩說。自幼家境貧寒,靠農耕以自足,開元十五年(727)方得以進士及第。起初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后因博學,超絕群倫,調汜水尉,后獲罪被貶嶺南。開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齡北歸,于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并結識李白,后離京返長安任江寧丞。后因被謗被貶為龍標尉。安史之亂中,亳州刺史閭丘曉因忌才將其殺害。其七絕詩尤為出色,于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為后人推崇,被冠以“七絕圣手”之稱號,更得“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美譽。
芙蓉樓送辛漸
【原文】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
冷雨夜,你來到吳地,早晨送你離開時我看到了楚山孤獨的身影。洛陽的親朋好友要是問起我的近況,你就轉告說我就好像是玉壺中的一片冰心,我想念他們。
【鑒賞】
這是古代送別詩經典之作。成詩約在開元二十九年(741)以后。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南京市)丞,此詩為詩人送別朋友辛漸所作,描繪了清晨和朋友在江邊離別分手的情景。
詩前兩句通過景物描寫著力渲染離別的氣氛。秋日寒雨,天地似被其籠為一體,在孤立的楚山前更顯秋意瑟瑟,愈發顯現離別之感傷。水天相依,無盡浩渺的圖畫充分展現了意境之宏壯開闊。而雨勢之連綿不斷也由“連”和“入”兩個字表達得酣暢淋漓。
清澈無瑕的冰壺是詩人廣闊胸懷、堅毅性格的象征。天明時分即是朋友登船遠行之時。遠眺江北群山,朋友的身影即將消失在楚山之外,不禁感到陣陣寂寥。友人可與洛陽親友相聚,而自己卻只有這同樣孤寂的楚山相伴,空看逝去的滾滾江水。“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自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純凈晶亮的冰心,即是對友人的極大告慰和思念,也表現出了詩人自身正直純潔的品格。
全詩情景交融,渾然融為一體,蘊涵著無窮的韻味。
上一篇:王昌齡《塞下曲(其二)》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王昌齡《閨怨》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