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閑居并序
【原文】
余閑居,愛重九之名[1]。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其華[2],寄懷于言。
世短意恒多[3],斯人樂久生[4]。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露凄暄風[5]息,氣澈天象明。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馀聲。酒能祛百慮,菊為制頹齡。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6]!塵爵恥虛罍[7],寒華徒自榮。斂襟獨閑謠,緬[8]焉起深情。棲遲[9]固多娛,淹留豈無成?
【注釋】
[1]愛重九之名:農歷九月九日為重九;古人認為九屬陽之數,故重九又稱重陽。“九”和“久”諧音,有活得長久之意,所以說“愛重九之名。”
[2]服:用,這里轉為欣賞之意。華:同“花”。這里指菊花。
[3]世短意恒多;人生短促,而憂思很多。
[4]斯人樂久生:人希望長壽。
[5]凄,寒涼。暄(xuān)風:暖風。
[6]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奈何隱居的人,白白地面對佳節將盡而沒有酒可飲。如何,奈何。時運,此處指重陽。
[7]塵爵恥虛罍(léi):爵罍長期不用,以致生塵。
[8]緬:沉思的樣子。
[9]棲遲:本義游玩休息,引申為歸隱。
【譯文】
我閑居無事,對于“重九”的名稱頗為愛好。滿園都是秋天的菊花,欲飲酒,卻無酒可飲。有菊無酒,因而寫下這首詩以抒胸臆。
人生苦短,而憂思很多,幾乎人人都盼望長壽。日月隨著節氣到了重陽節,而人們都喜好這一名稱。秋露已然轉冷,暖風也已停息,大氣澄澈,天高日清。遠去的燕子已經不見蹤影,歸來的大雁聲音縈繞著耳畔。飲酒能消除百般憂慮,而只有賞菊才得以延緩衰老。奈何隱居之人,坐視重陽佳節將盡,而無酒可飲!酒杯蒙塵,酒樽也引以為恥,秋天菊花亦自開放,令人感到遺憾。整理好衣襟,一個人肅然獨吟,超然遐思,不由得滿懷深情。于田園處歸隱固然有很多樂趣,難道說隱居鄉里就一事無成?
【賞析】
這首詩是在公元419年重陽寫下的,陶淵明已五十八歲。雖早已逾知天命之年,但是他明顯心有不甘。耳濡目染于儒家思想的陶淵明終其一生都沒有放下所謂的報國之志。他的歸隱是社會價值觀與自身價值觀矛盾下的產物。
首先介紹一下重陽節的來歷。早在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遠游》中寫下“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可能是“重陽”一詞的首次出現,但這里的重陽并非節日,而是指天。正式把重陽當作一個節日的,可能是魏文帝曹丕,他在《九日與鐘繇書》中寫道:“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重陽節應該就此而定,并且有“九日”的別名。
“世短意恒多”,開篇第一句再度讓讀者想起《古詩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而“斯人樂久生”恰與節日的含義相應。“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第一次點題。但作者字里行間似乎對重陽節比較冷漠,尤其是下面說道“露凄暄風息,氣澈天象明。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馀聲”:
秋露已然轉冷,暖風也已停息,大氣澄澈,天高日清。遠去的燕子已經不見蹤影,歸來的大雁聲音縈繞著耳畔。明顯描寫了一派蕭條景象。
“酒能祛百慮,菊為制頹齡”,飲酒能消除百般憂慮,而只有賞菊才得以延緩衰老。這一句不禁使讀者想到《離騷》中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寫下這句話時,心情是悲憤的,而在這里,陶淵明的語氣貌似還要低沉。因為“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奈何隱居之人,坐視重陽佳節將盡,而無酒可飲。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陶淵明的可愛與無奈。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酒的他,對有菊無酒的境況,應該是感到很惆悵的。
關于“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在筆者而言,更深一層的意思應該是百姓在戰亂中民不聊生,面對百姓一個個流離失所,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而自己卻無能為力的境況,作者發出近乎悲憤的感喟,綜合上文中關于“菊”的意象的暗示與下文的蕭瑟場景,這句話的意味更為深遠。
“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寓情于景。而綜合對上面兩句的解釋,這句話也有兩種解讀——悲憤的與消沉的。為什么酒樽會因酒杯蒙塵而感到恥辱?這句話可能暗諷當政之人(比如晉安帝司馬德宗,比如擁兵自重卻肆意妄為的桓玄)的無能為力或胡亂作為,另一方面以物喻人,感嘆自己生不逢時。兩種解讀分別對應悲憤與消沉,令讀者為之感喟。
“斂襟獨閑謠,緬焉起深情”,整理好衣襟,一個人肅然獨吟,超然遐思,不由得滿懷深情。思考什么使他滿懷深情,當年出仕時的雄心壯志?黯淡無光風雨如晦的前程?抑或是親故不再的感喟?筆者不得而知。但筆者留意到“斂襟獨閑謠”一句,說明陶淵明雖然已是一介布衣,卻依然用士大夫的標準要求自己,或者說,有著“士”的威儀。這里,畫風已由低沉轉向昂揚。為結尾作好了鋪墊。
“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于田園處歸隱固然有很多樂趣,但難道說隱居鄉里就一事無成?作者的用意很明顯,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而開頭處的“世短意恒多,斯人樂久生”,再結合孔子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不難看出,“斯人樂久生”,詩人表達出的情緒是積極的昂揚的。
上一篇:陶淵明《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陶淵明《乞食》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