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飲酒
陶淵明生于公元365年,名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少年好學,知識淵博,詩、賦、文非常出色。少年時接受儒家用世思想,有“大濟于蒼生”的抱負。但由于政治黑暗,門閥制度排擠,無法施展政治抱負。堅持高遠的理想和志趣,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成為后世正直文人的人生目標。41歲時毅然解職歸田隱居。在歸田后的20年中,同勞動人民有了廣泛接觸,親自參加農業勞動,思想感情發生很大變化,為創作田園詩提供了重要條件。
陶淵明流傳下來的詩歌大約有一百二十余首,還有散文、辭賦多篇。其中田園詩是陶詩的重要部分,內容描寫農村生活、田園風光和淳樸的風俗人情。這些田園詩抒發了作者對寧靜閑逸生活的衷心喜愛,表現了作者淡泊曠達、安貧樂道的品格。他追求詩歌語言樸素明潔,平淡自然,使人感到像是從“胸中自然流出”,沒有一點斧鑿痕跡,為古典詩歌開辟了田園詩的新境地。同時,還寫了一些詠懷、詠史的篇章,通過對自己一生經歷中的種種感受、體驗和對歷史的緬懷,寄托社會理想,對黑暗現實具有批判意義。與田園詩相比較,這類詩更富于政治性和現實性。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題解】此為《飲酒》組詩第三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酒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并無內在聯系,興至揮毫,獨立成篇。作者一生最喜歡的一是美酒,一是菊花,這兩點在《飲酒》其五中都有生動體現。這首詩大約寫于作者歸田后12年,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陶淵明一百二十多首詩歌每一首都非常出色。可以說唐代以前很多題材的詩歌至唐才登上高峰,比如邊塞詩、山水詩、送別詩等。唯獨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就是田園詩是陶淵明開創的,并且由陶淵明把它推上了頂峰。唐代田園詩人如王維、孟浩然,宋代像范成大、楊萬里所創作的田園詩都是在陶淵明田園詩的濃蔭籠蓋之下,沒有超過陶淵明的田園詩。所以說陶淵明的田園詩是中國文學史上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
【注釋】1.《飲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題詠。2.人境:人類聚居的地方。3.日夕:近黃昏的時候。4.末二句:《莊子·齊物論》:“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詩意是說從大自然的啟示領會到真意,不可言說,也無待言說。
【串譯】生活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為何能夠如此,只要心在鬧市之外,自然就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夕陽中山氣氤氳,景色美好,飛鳥也結著伴而歸還。這其中蘊含著人生真義,欲要辨明,卻忘記了怎樣用語言來表達。
【賞讀提示】詩開頭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間,可是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既然“在人境”,為什么沒有“車馬喧”呢?他自問:“問君何能爾?”下面自答:“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采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不經意間抬頭看南山,家鄉的廬山一下就撲進了眼簾。這個“見”字用得非常好,如果把這個“見”南山改成“望”南山,則一片神氣就索然無存。下面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山里的自然景觀早晨和晚上同樣好,傍晚時分飛鳥呼朋喚侶結伴而歸,在大自然很自然的氣氛中飛鳥就回到鳥巢中去了。從這樣一種非常自然、率真的意境中,作者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種境界。但是這樣一種非常微妙的境界,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欲辨已忘言”了。這首詩好就好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而然。
《飲酒》大致可視為五言范式、唐五言的先聲。結構和節奏不復雜,誦讀時基本上是“兩·三”式,但個中仍需添加些許變化和調整,似可安排某些句子作“兩·一·兩”式。若將“兩·三”式一貫到底,聽來就過于格式化、過于僵板了。
【推薦名句】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2.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上一篇:《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陶淵明《乞食》題解、句解、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