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
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題解
陶淵明《有會而作》序:“舊谷既沒,新谷未登。頗為老農(nóng),而值年災(zāi)。日月尚悠,為患未已。”此詩與《有會而作》當(dāng)為同年所作,時間是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即詩人去世的前一年。據(jù)《南史·宋本紀(jì)》,元嘉三年秋“旱且蝗”,造成饑荒。詩人暮年飽受貧病折磨,向人乞貸,該人不但滿足他的要求,且殷勤留飲,歡談終日,詩人感激而寫下此詩。
乞食 詩意圖 汪國新 繪
【句解】
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
起二句描摹詩人為饑餓所迫出門乞食的情狀,其痛苦情形和茫然心態(tài)躍然紙上,令人心酸凄楚。一“來”一“去”,妙合無垠;而“驅(qū)”字則寫盡其迫不得已之狀。餓得神情恍惚的詩人,自己也不知道該向何處去才是。一個“竟”字,透露出反覆思忖的心態(tài),既見得當(dāng)時農(nóng)村普遍凋敝,告貸幾乎無門;亦見得詩人對于所求之人,終究有所選擇。
陶淵明歸耕之后備嘗生活的艱辛,常有忍凍挨餓之虞,晚年尤甚,《有會而作》云:“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然而,他是固窮之士,并不因此而轉(zhuǎn)移志向。據(jù)蕭統(tǒng)《陶淵明傳》載,江州刺史檀道濟“饋以粱肉,(淵明)麾而去之”,那也是這一年(426)的事情。貧病轉(zhuǎn)劇而猶能如此,更可見詩人固窮守節(jié)之心。也因此,即便是乞食,他仍然有所選擇,終究是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的。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走啊走,不知不覺走到了這個村莊。雖然有點“不知竟何之”的茫然,但下意識里,詩人終究還是有目標(biāo)的。這一家的主人,當(dāng)然是陶淵明認為可以提出借貸要求的人。盡管如此,敲開門后,他還是口訥言拙,不知該說些什么。對于詩人這樣一個持身高潔的士人來說,乞食畢竟還是羞于啟齒的事情。沒有真實的生活體驗,這種情形很難想象得來。“里”,古代五家為鄰,五鄰為里。
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
還好主人一看我那面有饑色的樣子,很快就明白了我的來意,立即拿出糧食相贈,使我不虛此行。詩人這一番自述,表現(xiàn)出選對了乞貸對象的欣慰之意,詩情也由痛苦茫然一變而為欣喜感激。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主人不僅急人之急,而且善解人意。他殷勤地挽留詩人坐下相談,賓主越談越相投,不覺已是黃昏,主人表示何不留下來一起吃飯呢?酒菜擺出,談興正濃的詩人已經(jīng)無拘無束,性本愛酒的他端起酒杯便開懷暢飲。詩中洋溢著人情的淳樸、溫暖,雖然是乞食,仍讓人感覺到人性的美好。比起杜甫“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陶淵明也許還是幸運的。“談諧”,談話融洽歡快。“觴”,酒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
詩人為結(jié)識這樣的新交而真心歡喜,情之所至,于是賦詩相贈。本為乞食而來,最終卻留飲賦詩而去,何其高雅;這位主人無須詩人出言而已知其來意,非但“遺贈”,且又“談諧終日”,何等體貼。兩人雖是新交,但詩人肯定也心知其人亦是一雅士,所以才會“行行至斯里”,留下這一段佳話。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詩人最后正面表達感激之情。這兩句用《史記·淮陰侯列傳》的典故,韓信沒有發(fā)跡時很窮,餓得受不了,到河邊釣魚,有一位漂母(洗衣物的老婦)憐憫他,給他飯吃,韓信對漂母說:“吾必有以重報母。”后來他被封為楚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詩人借用這一典故,對主人表示:感謝您深似漂母的恩惠,慚愧的是我沒有韓信那樣的才能,難以報答您。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銜戢”,深藏于心。“冥報”,死后報答。您的恩惠我永遠珍藏于心,今生不知如何才能答謝,也許只有等來世才能報答您了。以“冥報”相許,足見主人之仁心厚意使詩人深受感動。
評解
此詩借乞食這樣很難措辭的獨特行為,寫出了淳樸的鄉(xiāng)間倫理。詩篇語言樸實無華,卻蘊含著人性的光輝。急人之急,施恩不圖回報;受人滴水之恩,當(dāng)以涌泉相報。詩中反映的這兩種高尚人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此詩的啟示意義,已超越了乞食之事。
上一篇:《陶淵明·飲酒》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陶淵明《和郭 主簿》題解、句解、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