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郴州旅舍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賞析】
這是秦觀紹圣三年(1096)剛剛抵達郴州時的作品,到了此時,他的作品由年輕時的凄婉完全變成了充滿貶謫悲憤的凄厲了。
盡管上一首詞也是寫于貶所,但那是初謫之時,浙江南部亦去京城未遠,所以情緒雖有如海憂愁,但除了風景之外,周遭樓臺還是明亮的,還有一些未來希望。但到了郴州時候,不僅更往南遷,希望也萬般渺茫了起來,于是眼前的樓臺津渡也一片迷離,看不清方向,尋不見蹤跡。他想尋覓什么?這里與桃花源所在的武陵不遠,應該是在尋找桃源吧。當然,桃花源是陶淵明想象出來的幻境,武陵當然沒有,它實際上存在于每一個人的心里,是供自己安放心靈的空間。
但此刻霧籠月迷,什么也看不清楚,一如秦觀不知今朝會面臨什么,不知未來又將何去何從。京城早已拋棄了他,故鄉也無法回去,心中的那片桃花盛開的地方,也是一片殘敗,影像模糊了。只能獨自面對蕭瑟的春寒,迎接著春天的到來。可是花還未開,杜鵑就已經唱起花落的歌謠,紅日似乎也還未升起,便已沉沉西下,看不到未來方向的日子里,一切是如此絕望。
在這種境遇下,或許從遠方寄來的老友信件可以聊以慰藉,這是難得遇見的溫暖。秦觀非常有幸,接到了來自各地貶所發來的問候,只要知曉秦觀再遭南遷的蘇門師友,一定會為秦觀送上最誠摯的安慰。可是詞人的心思太過細膩,這些飽含深情的問候在他看來是每一位師友對于共同貶謫痛恨的血淚傾訴,于是一封信就是一重恨,此刻來自天涯各地的恨都薈萃在秦觀面前,成為一座高墻,讓他感到更加壓抑,這當然是師友們始料未及的。
也正因為這樣的壓抑,最后一句才顯得異常無理而有力。郴江本自環繞郴山后向北流去,注入湘江,但秦觀卻要問它是因為誰人的緣故讓它向北流去,好像覺得郴江是被迫離開這片郴州故鄉似的。這可能是在自我宣誓蘇門的身份,我秦觀是因為蘇軾而被貶郴州的,我就是蘇門學士,我和他同升共黜,而你郴江并沒有我這樣的榮幸。
不過到底誰是真的有幸?在秦觀看來,郴江能夠環繞郴山是有幸的,而終究與自己一樣遠離故鄉卻是不幸的。但郴江畢竟在向北流去,而自己卻一路向南,不管是對于京城開封還是故鄉高郵,郴江可是越走越近,自己卻是漸行漸遠。
上一篇:秦觀《阮郎歸》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鵲橋仙·纖云弄巧》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