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而不得,思及師友
梁先生語錄:
感覺到煩悶的,這個需要找朋友談一談;如仍不能解決時,再求之于師。
李碧華的《生死橋》里有這么一句話:“你要的人不是你心里的那個人。釋懷的那一刻,人們常常泰然慨嘆說道:‘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人生于世,何止是對于愛情才有這樣的感慨?
生活中,幾乎在每一個方面,人們都可能會報以這樣的心境去面對。當然,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愿,然而人生不過幾十年,這樣的心境是需要有的。若不然,便會如佛家所說的,執迷于塵世之苦中。這又何苦呢?
如若凡事都要強求,不見棺材不落淚,那便可能不但求而不得,更可能把自己弄得傷痕累累。
曾有人做過實驗,將一條最兇猛的鯊魚和一群熱帶魚放在同一個池子中,但卻在池子中放了一塊強化玻璃將它們隔開。鯊魚看到熱帶魚,每天都會沖撞到那塊看不到的玻璃上去。但是,它用盡了全力,試了每個角度,最后把自己弄得傷痕累累,甚至玻璃也曾被它撞裂過,也終究沖不過去,吃不到熱帶魚。可見,有的時候,越是努力,越是徒勞。也當有“我幸、我命”的心境,以讓自己盡快地走出執迷不悟的困境。
但是,假如事事都報以這樣看似坦然,實則飽含無奈的心態,人生有何得?至少,所得不多。可以肯定地說,個人難以取得進步,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抑或是夢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過于坦然,總是報以“我幸、我命”的心境,去放任自己。看似是解脫,其實是逃避。
仔細想來,求而不得,除了放棄與苦求不得,定當還有別的途徑與方式,只是我們暫且沒有發現而已。在這方面,梁先生的做法——親師取友,可以讓人恍然大悟。
古人云,智者不能自見其面,勇者不能自舉其身。當我們執著于某種追求時,更是如此。這時候,人們就好比是蝸居的蝸牛,是蟄居的蛇,抑或是冬眠的青蛙,“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殊不知,可能自己走錯了方向,當然看不到身邊更好的機會。苦心孤詣,反而無所得。這是極讓人低落的事。這時候,我們不妨打開門,走親訪友,征詢他們的意見與看法。
比如說,遇到了心儀的姑娘,但是怎么都得不到她的芳心,是選擇放手呢,還是選擇苦苦追求下去呢?求而不得,思考而無得,不如聽聽朋友的建議。
再如,在學習上遇到了問題,自己苦思不解,可以說,最快捷、最奏效的辦法莫過于親師取友了。而在工作上、生活中遇到難題,親師取友同樣也是很好的選擇。
可以肯定地說,人生中,遇到難題,求而不得的時候,若能思及師友,是解決問題、提升自我不容錯過的捷徑。
梁先生是深知親師取友的好處的,因此,一生中,遇到諸多問題,求而不得的時候,他總能思及師友,在他看來,師友是造就自己、提升自己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梁先生將學校看做一個交友的團體。辦學時,他說,“我們辦學實是感于親師取友的必要,而想聚攏一班朋友同處共學,不獨造就學生,還要自己造就自己”“人生始終是有所未盡而向前走的,即始終是有賴師友指點幫助的”“學校的校長和教職員原應當是一班同氣類的,彼此互相取益的私交近友,而不應當只是一種官樣職務的關系”。從中可見,梁先生對思及師友與親師取友的重視。
大家都知道,梁先生一生以思考問題為樂趣。但是他在冥思苦想之后仍然無所得時,他不會苦苦糾結其中,更不會鉆牛角尖,而會尋求其他的解決辦法——思及親友,親師取友。梁父既是梁先生的父親,更是他的老師,十六七歲時,父子倆經常一起討論問題,切磋學問,這對梁先生解決很多苦思無解的問題是有極大的幫助的。
正因為如此,集眾家所長,所以梁先生的觀點與思想總是獨特而深刻的。
人生中,須看到,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并且很多時候,“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求而不得時,思及親友,親師取友,大可“柳暗花明”。與其苦思無解,苦求不得,不如思及師友,親師取友,為自己“撥云見霧”,看到晴朗的天空。而這,不正是提升自我的一大人生智慧嗎?
上一篇:《氣和情淡,自長自消》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沒有勇氣不行》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