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欧美乱伦,黄片免费在线视频,国产深夜福利视频在线,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中,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略論泰戈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1-03-25 11:05:10

略論泰戈爾的哲學和社會思想

黃心川

羅賓德拉那特·泰戈爾(1861~1941)是當代印度最著名的詩人、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的哲學和社會理論反映了印度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思想本質上所固有的種種特征,在南亞次大陸各國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我國一部分知識分子中也有過不同的反響。泰戈爾曾訪問過我國;他十分珍視我國古老的優秀文化,熱愛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和壓迫進行了無情的譴責。他對我國人民的友誼,贏得了我們的尊敬。本文試對他的哲學和社會思想及其在中國的影響作一簡略的評介。

一、生平和時代背景

泰戈爾于1861年出生在加爾各答一個地主的家庭,屬婆羅門種姓。他的祖父特瓦那特·泰戈爾是孟加拉國省的一個貴族,也是一個著名的社會改良主義者。父親戴溫特拉那特·泰戈爾是一個著名的哲學家和社會改革活動家、印度近代著名的宗教社會改革團體——梵社的重要領導人之一。這個充滿資產階級自由氣息的家庭,對于泰戈爾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泰戈爾早年曾在英國倫敦大學學習一個很短的時期,于1880年回國從事文學和社會活動。1890~1901年他定居于農村,由于和人民的接觸,使他了解到殖民當局的專橫暴戾,激起了他的愛國意識。1905年,印度掀起了第一次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他親自參加了群眾的游行示威活動;寫作了很多鼓舞群眾前進的愛國主義歌曲;創辦了宣傳進步思想的《寶庫》雜志。在1919年第二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中,英國殖民當局在阿姆里察屠殺手無寸鐵的人民,他向英國總督寫了抗議信,并堅決拋棄了英國政府所給予他的爵位和特權。1901年他在圣地尼巴坦創辦了一個學校,大力宣傳印度的民族文化,這個學校就是著名的印度國際大學的前身。從1912年起,他游歷了歐洲、亞洲和美洲的許多國家。1924年曾來我國訪問,他把這次訪問中所作的講演輯成《在中國的談話》一書。1930年他訪問了蘇聯,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成就有著深刻的印象。1941年病逝于加爾各答。

泰戈爾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展他的文學和社會活動的。他所處的時代正是資本主義發展到腐朽和沒落的時期,也是亞洲各地掀起革命風暴的年代。在亞洲革命形勢的鼓舞下,印度各個地區爆發了多次的農民起義,并且掀起了多次具有相當群眾規模的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的斗爭高潮;印度的宗教、社會改革運動和文藝復興運動也有了很大的進展。泰戈爾是這些運動的參與者和目睹者。他的哲學和社會思想就是在上述印度民族和民主的斗爭中產生和發展的。

泰戈爾是一個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人。在六十多年的創作活動中留下了大約172種著作。他的主要哲學著作有:《生命的親證》(1914)、《論人格》(1921)、《創造的統一》(1922)、《有閑哲學》(1929)、《人的宗教》(1931)、《國家主義》(1917)等。

二、哲學思想

泰戈爾是一個詩人,他的活動主要是在文學方面,但是他曾說過:“我覺得我不能說我自己是一個純粹的詩人,這是顯然的。詩人在我的中間已變換了式樣,同時取得了傳道者的性格。我創立了一種人生哲學,而在哲學中間,又是含有強烈的情緒質素,所以我的哲學能歌詠,也能說教。我的哲學像天際的云,能化成一陣時雨,同時也能染成五色彩霞,以裝點天上的筵宴?!?/p>

泰戈爾的哲學思想雖然有著新時代的內容,但是仍未擺脫印度傳統的形式。他接受印度古代唯心主義哲學吠檀多宇宙觀三種實在的說明:作為最高意識或最高人格的“梵”或神,作為可變和復雜的自然或“現象世界”以及作為個人靈魂的“個我”或精神。他以神或“梵”為一方,稱之為“無限”;以現象世界和個人靈魂為另一方,稱之為“有限”?!盁o限”和“有限”之間的關系是他哲學探索的中心問題。

泰戈爾把神或“梵”看做是他三種實在中的最高實在。他在各種場合對神或“梵”作了各種不同的解釋,給予了各種不同的名稱(“世界意識”“最高意識”“無限人格”“絕對存在”等)。他認為神是我們經驗中的一種“原初質料”,也是一種植根于客觀實踐生活中的一種“自明的實在”。它是有限和無限、有形和無形、有屬性和無屬性、個別和全體、一與多的“統一”或“和合”。它既存在于時空、因果等等之中,但又超越于時空、因果等等之外,它內在于事物和思維之中,但又不為事物和思維所限。總之,它的本質也如傳統吠檀多所概括的是“實在——意識——歡喜”,亦即真、美、善或絕對的愛。

泰戈爾對神或“梵”的解釋與傳統吠檀多一元論一樣,無疑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因為他最終認為神是一種超越于客觀世界和人的思維,而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一種絕對的、無限的存在。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和傳統吠檀多不同:他認為神或無限“只是一個空詞”,它“本身根本沒有意義”,“無限只有在有限中才能表現出來,正像歌(無限)需要歌唱(有限)才能表現出來一樣”。泰戈爾用有限,亦即自然、世界和人的精神去解釋無限的神或“梵”,把神或“梵”和自然、世界看做同一個東西,這不啻將神貶低成為一種有限的存在。這樣,他在哲學上就從客觀唯心主義流入了泛神論。因此,我們在泰戈爾的哲學或文學中不僅能看到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也能看到泛神論的傾向。例如:他說,我們“不獨在萬物指示中可以看見神,而且在世界的對象里向他敬禮”,“在個別和全體中去親證他,不獨在自然界而且在家庭、社會、國家中可以認識他”,“神在火中,亦在水中,……神在植物中,亦在樹中。”

泰戈爾認為神不單內在于自然界、人類社會中,也表現于人的精神領域中。他是用神的屬性去說明神,亦即用賓詞去說明主詞,這明顯是一種泛神論。

泰戈爾之所以主張泛神論,是為了要在唯心主義體系中加進唯物主義的內容,力圖用泛神論的觀點來調和精神與物質的對立。他是想從舊的印度教神學中擺脫出來,去建立他的新的宗教原則。他從宗教需要出發肯定了神的物質性,把物質性提高為一種神性的本質,在他把物質性提高到神性的同時,也就將人的思維或精神提高到為一種神性的本質。泰戈爾將思維肯定為神性的本質,間接地是使神從一種人格化實體中擺脫出來使之成為一種思維的對象、一種精神的實體。它的唯心論實質是很明顯的。但應該指出,泰戈爾是用這種新宗教的原則去反對中世紀封建的印度教正統神學和偶像崇拜的。

泰戈爾認為神與現象世界的關系是一種同與異、部分與全體、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在他看來,“沒有世界,神是幽靈,沒有神,世界一片紛亂”(《飛鳥集》,譯自英文本,第43節)。他進而認為外部的世界是真實的。他寫道:“說世界是我們所知覺到它的那個樣子,這幾乎是一個自明的真理?!彼f,“當你從實在(指世界——引者)剝奪去它的現象時,它就失掉了它的真實性的那個最好的部分?!笔澜缟细鞣N現象的易變性、流動性也不能說明現象是不真實的或虛幻的,因為易變性、流動性或不真實、虛幻是屬于兩種不同的范疇。這些思想,是泰戈爾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中值得重視的唯物主義因素。

泰戈爾認為現象世界不單是真實的,而且還是變化和運動著的。世界上的各種事物是和運動分不開的,運動是事物的屬性。他說:“很顯然,世界就是運動(梵文中世界這個字義就是“那運動著的東西”),所有它的形式都是無常的……”,“如果世界停留靜止而變成最終的,那么它就成為一個孤獨的事實的牢房?!钡翘└隊枌\動的承認只限制于現象的世界或科學世界的范圍里,如果超越了這個范圍,即在無限或神的世界里則不是運動而是靜止的。他說:“當我們在那些離得近的部分追尋真理時,我們看見真理是動的。當我們認識整個真理時,即當我們從遠處看它時,它是停止不動的?!憋@然,泰戈爾的運動觀是和辯證唯物主義的運動觀相對立的。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是物質的固有屬性,運動與物質不可分,世界是永恒運動、變化和發展的物質世界。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物質世界的運動是由其內部的矛盾所推動的。但泰戈爾認為物質世界的運動是有始終的,在有限的世界或科學的世界中是運動的,但在無限的世界亦即神的世界中則是靜止不動的。也就是認為運動是一種相對、暫時的形態,而靜止則是絕對的、最終的形態。物質運動不是由于內因,而是由外因推動的。泰戈爾在運動中尋求不運動,是要建立他的目的論的體系,為他的神或“梵”是“最高實在”“絕對存在”尋找理論根據。

泰戈爾在分析物質世界運動問題時,談到了事物的對立統一問題。他認為在自然和社會現象中有著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傾向。他說:“在我們梵文中有稱為Dvandva,即宇宙創造的一系列相反的東西,例如正極與負極、向心力與離心力、引力與斥力……這些名詞不過是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斷定宇宙在本質上是各種對立力量的調和,這對立力量像創造者的左右手一樣、在絕對的和諧里能動作,在相反的方向里也能動作”,“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發現好與壞總是在一起——同樣,……惡的地方也總能看到善。”但他又認為這些矛盾的對立是暫時的、易逝的、相對的,而他的和諧或統一則是永久的、不變的、絕對的。他只談對立面的聯系和統一,否認對立面的矛盾和斗爭,從而也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存在和發展。泰戈爾這種哲學是一種矛盾調和論。矛盾調和論也就是階級調和論的哲學基礎。泰戈爾談這些哲學觀點不是無的放矢的,而是要把它直接引用到社會行動之中。例如他一方面承認印度種姓、宗教等等的對立是印度罪惡的根源,但又認為解決這些對立的方法主要是實現“統一的愛”,“在愛里所有的矛盾自身便沉沒而消失?!?/p>

泰戈爾認為在科學的世界或現象世界的范圍內,物質世界及其現象是按它們自身的規律在發展著的。這些規律是客觀地存在著,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人們可以認識它、駕馭和利用它來為人類服務。他寫道:“這個世界有它外表的現象,就這方面看起來它不過是一件極大的機器,在這方面,它的規律是固定的,并且無論向著那一邊運動都沒有絲毫可以假借之處……要想不照著它的規律去做,便總騙不過機器只騙了他自己罷了,但是有一些人,看懂了那機器的動作的方法,不但能夠避去它的阻礙,并且能夠得到它的幫助。這樣,他們便能在這物質世界的道路上任意馳騁了。”“信奉普遍的、不能改變的規律,便是科學的基礎。”這些思想是可貴的。但是泰戈爾除了承認物質世界的規律外,還承認什么人的“內在精神的規律”,說什么物質世界的規律和人的精神規律“相調和無間的”,從而又使他陷入了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

泰戈爾認為神與自然或現象世界的關系同樣適用于神和人或個體靈魂的關系。(泰戈爾經常把人、人的精神和個體靈魂即自我、精神相混淆。在我們看來有著根本的區別,請注意。)人的精神有著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獨立于神的;另一方面是統一于神的。因此,人是“有限——無限的存在”,要了解人的有限性只能從內在于人的無限性中去尋得,人在必然的現象世界中有著“有限之極”,在神的希望世界中有著“無限之極”,為此,人必須踏著“兩個世界”,既要在地上世界中生活,也要在神的世界中生活。泰戈爾這種溝通神和人的觀點是要在印度教種姓統治的社會中,使人從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追求現世的生活。這種觀點雖然披著宗教的外衣,表現出它的不徹底性,但是在當時反對種姓制度的社會斗爭中仍然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在泰戈爾三個存在的三角關系中,除了神和世界、神和個體靈魂之間的外部關系外,還有世界和個體靈魂或自然與精神之間的關系。泰戈爾認為,要了解自然和精神的關系首先要了解自然、精神和神的關系,因為自然和精神都是神這個最高實在的兩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泰戈爾認為自然(物質)與精神兩者不是自然產生精神,或精神產生自然;也不是自然先于精神,或精神先于自然的關系,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包含、互相需要、互相融合的。精神沒有自然或者自然沒有精神都是“不完全的”。自然依賴精神是為了“賦予自然以意義”,精神依賴自然是“為了精神自身的表現”。自然和精神的互相需要正像音符對于和音的互相需要一樣。

泰戈爾是一個詩人,他是用詩人的語言來表述哲學問題的,他經常搖擺于自然和精神、主客和客觀之間,顯現出無數的自我矛盾,使人難于確切的理解。雖然如此,我們從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他對哲學問題的回答雖然貌似二元論,但歸根結底還是唯心論的,因為他最終還承認自然、精神都是由神或“梵”所派生出來的。泰戈爾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明顯地可以看出,是受到20世紀初歐洲資產階級反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他和柏格森、克羅齊等都有過直接的交往,他的哲學強調直覺等等也都是和他們一樣的。

在認識論上,泰戈爾一方面認為我們的感覺是由于外部世界作用于我們感官的結果所產生的。自然界和社會都是我們感覺的“母親”。他說:“我永不會關上我感覺的門戶?!薄拔覀兊男撵`是一面鏡子,多少是精神地反映著我們外面所發生的東西?!边@種觀點接近了舊唯物主義的反映論。但另一方面,他又認為“真正的認識”(他稱之為“無限的認識”“全體的認識”“創造意識”等)是不依賴于外界而獨立存在的,它與感性的知覺、理性等等也是沒有聯系的。達到“真正的認識”的方法不能依靠科學的分析和綜合,而只能依靠人的內心的洞察和直覺。他說:“我們探求自然界領域里的真理是通過分析和科學漸進的方法得來的,然而我們要了解我們心靈里的真理是直接的,并通過直接的直覺得來的。我們不能用逐漸所得到的連續的認識獲得至高的心靈,因為心靈是全一,不是許多部分湊合而成的”,“……直接的直覺全然不根據任何推論或論證”。他不懂得個別的東西與普遍的東西、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是互相聯系的。個別的東西給我們提供感性的知覺,即關于對象的某個方面或個別對象本身的認識。普遍的東西是以個別的東西為基礎的,理性認識是以反映個別事物的屬性和感性知覺為基礎的。由于泰戈爾不懂得上述的聯系,認為人的認識“只能感知個別的、有限的對象”,“無限的認識”才能認識“一切無限的對象”,從而使他陷入了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

泰戈爾的美學觀點是他的哲學觀點在文藝領域中的具體表現。泰戈爾認為藝術最終的目的是要揭示神或“梵”的世界,但是神的世界是和現實世界有著密切聯系的,因此,藝術不能不反映著“現象世界”的生活。藝術形象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外部世界在作家認識中的主觀印象,作家通過他們的創作活動對外部的“原初的經驗材料”進行塑造和加工?!八囆g家是自然的情人,所以他是自然的奴隸,也是自然的主人。”泰戈爾認為“藝術中的美只是一種工具,而不是它的完全的和最終的目的”,“藝術的任務是要建立人的真正的世界——真理和美的活生生的世界”。他說“為藝術而藝術”這是一種西方的“聲名狼藉”的觀點。泰戈爾的美學觀點雖然有它的局限性,但是他一再強調藝術要反映生活,為普通人民服務。他說:農民和工人“推動整個世界的前進。如果一位詩人不能走進他們的生活,他的詩歌籃子里裝的全是無用的假貨?!?/p>

另外,他也用這個標準去衡量過去的藝術作品,指責“古代的古典文學只是充斥著圣人、帝王和英雄。它不是從屬于那些默默無聞中被害和受苦的人們”。這些思想是難能可貴的,而且他也是以這些美學觀點指導他的創作的。

關于泰戈爾哲學思想的來源問題,在國外的研究家中曾引起不同的爭論。由于泰戈爾是一個復雜而又矛盾的人物,他對東西方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特別是因為他在政治上有著影響,因此很多研究家都懷著各種不同的目的擴大他某一方面的影響,對于泰戈爾及其哲學思想,給予不同的評價。有的說他是印度毗濕奴教的先知;有的說他是基督教義的闡揚者;有的說他是東方文化派;有的說他是西歐主義者。我們認為泰戈爾的哲學來源雖然很復雜,但不難看出印度古老的宗教唯心主義哲學、特別是“奧義書”一元論和毗濕奴教的“信愛說”對他的影響是主要的。佛教的哲學思想對他也有一定的影響,泰戈爾很多詩歌和論文都是取材于佛教的。至于印度“啟蒙之父”羅摩·摩罕·羅易(1772~1833)的宗教哲學思想對他的影響則更為直接。在他的哲學體系中也可以找出柏格森、克羅齊、達爾文等人的哲學思想痕跡。

三、社會政治理論

泰戈爾在一生中通過他的創作和社會活動,與帝國主義和封建反動勢力進行了斗爭。他所處的時代正是英帝國統治印度最黑暗的時代,很多人在殖民當局的懷柔政策與鎮壓下失去了信心。泰戈爾對這種現象進行了斥責,他號召印度人民從印度的偉大過去中汲取力量,樹立信心,為爭取祖國獨立和自由而斗爭。他在《戈拉》一書中寫道:“我的祖國不管受到什么創傷,不論傷得多么厲害,都有治療的辦法——而且治療的辦法就操在我們的手里?!?930年他從蘇聯回國后,曾號召印度人民起來推翻殖民主義的統治。他說:“我看到了俄國人民走向光榮的道路是多么困難,拿俄國忠實子孫所經歷的那些難以忍受的艱苦來比一下,那警察的襲擊算不了什么,告訴我們的后代,勇往直前吧!……不需要眼淚,別看低了自己?!碧└隊柌坏运奈乃噭撟鲉拘讶嗣竦挠X悟,并且還親身參與了民族的斗爭。他對印度民族主義運動中出現的兩種政治派別作了理智的剖視,他指出溫和派的態度是從“遷就主義出發的”。他對“激進派”雖然表示同情,但也批評他們某些人脫離群眾和“不負責任”的恐怖主義的方法。

泰戈爾的愛國主義浸透著要求人民從封建主義枷鎖中擺脫出來的精神,他說:“印度在沒有擺脫人們和集體的愚昧,普通的人民不被看做真正人的情況下,地主把他們的農奴僅僅看做他們一部分財產,強者踐踏弱者被認為是永久法律的情況下,在高種姓輕蔑低種姓像畜生一樣的情況下是永遠不能獲得獨立的?!碧└隊枌τ《鹊淖诮唐垓_、種姓壓迫、早婚、寡婦的悲慘生活、婆羅門的愚昧無知等等黑暗現象都進行了揭露和抨擊。他號召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團結起來,共同對付民族的敵人。

泰戈爾對帝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都進行了譴責。他揭露英帝國主義在印度統治的后果時寫道:“命運車輪的轉動將有一天迫使英國人放棄印度帝國。但是在他們走了以后,留下的將是……一個可怕的貧困,……一堆污泥和一片荒涼!”

詩人的祖國長期被殖民主義者所踐踏,因之他對于被壓迫的國家,特別是亞非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有著深厚的同情。他在《非洲》一詩中對帝國主義在非洲大陸的掠奪和屠殺,進行了揭露和譴責,并預言了帝國主義在這些土地上的必然死亡。

當今天西方的地平線上

落日的天空漲塞著塵沙的風暴,

當走獸爬出他們的洞穴

用狂吼來宣告一日的死亡。

(《非洲》,《泰戈爾作品集》第2卷第157頁)

泰戈爾號召亞洲被壓迫的民族在共同反帝的基礎上團結起來。他在訪問我國時說:“在亞洲,我們必須在聯合中,在堅定的信仰正義中,而不是在自我的分裂中以及維護自己的權益中尋得力量,……亞洲必須團結起來”,共同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

泰戈爾是一個詩人,他的思想經常馳騁于“自由的天國”,他對人類社會的理想曾作過很多的描繪。當他丟掉幻想的天國,進入苦難重重的現實世界時,他憧憬于朦朧的社會主義理想。他說;“我不知道那目的要更合理地分配財富的社會主義是否會有實現的一天,如果沒有,那么上天的安排實在太殘忍了?!?/p>

泰戈爾在1911年曾經寫過一個名叫《頑固堡壘》的劇本。在這個劇本中,泰戈爾認為現存的社會秩序和反動國家都是建筑在剝削和壓迫勞動人民的基礎之上的。對于這樣的社會秩序和國家只有使用革命的暴力的方法才能把它們推翻。并且認為只有在鋼鐵工人的領導下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才能建立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理想社會。因此,印度有人認為他對社會的理想是明確的,他的世界觀是和他的作品有矛盾的,泰戈爾是一個熱忱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

泰戈爾提出了人類社會未來的問題,可是并沒有明確地加以回答,沒有模擬未來社會的具體樣式,但卻提出了一個判斷理想社會的價值標準。他說:“形成社會制度的理想有兩個目的,一個目的是規劃我們各種貪欲以及人的和諧發展,另一個目的是幫助他對別人養成不計利害的仁愛,因此社會是人的提高天性中道德和精神志趣的表現。”泰戈爾這個價值判斷暴露了他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唯心主義看法。

泰戈爾從上述的觀點出發批判了歷史的和現存的一切國家形式和統治,并且號召人們蔑視和拋棄它。他說:“當這個政治、經濟組織——它的別名就是國家——犧牲較高社會生活的和諧而成為全面權力的時候,那么它就是人類罪惡的時日,它只是被貪婪力量所引導的活動機器,那時它能做出在正常心理狀態所引以為恥的事”,“現在已到了一個時期,當這時期,歐洲為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的利益,應該完全曉得國家一物是荒謬無理的?!碧└隊枌Φ蹏髁x國家的批判誠然有合理的成分,但是他否定和批判一切國家則不是一個科學和歷史的態度。

泰戈爾熱愛人民,相信人民的力量。他一直渴望著印度人民能從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獲得獨立和自由,過著正義、美好的生活。他在《俄國書簡》中寫道:“人類多年來的文化都是平凡人勞動創造的,他們是多數,他們擔負著一切重擔,但他們從來沒有過著人的生活?!麄兪謭袒鸢颜找驹谒麄冾^上的人?!钡怯捎跉v史的局限,沒有使他找到徹底解放的道路。

四、在中國的影響

泰戈爾對我國懷有深厚的感情。推崇我國的優秀文化,熱愛我國人民,痛恨帝國主義對我國的侵略。例如1916年他在《旅日途中》一文中描寫他在新加坡所看到的中國工人的印象:“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碼頭上中國工人的勞動?!獜哪欠N勞動的力量、技巧與歡樂的匯合里,使我體會到在這個廣大階層里蘊藏著整個中國的巨大力量,美國懼怕的正是這種巨大的力量,中國這種巨大的力量一旦能放在現代化道路上運行,那就是說掌握現代科學,那時,在世界上恐怕沒有力量可以阻擋它向前邁進。但是具有這種可貴的民族力量的中國越是向前發展,有些專為自己利益作打算的國家越是想盡主意來摧毀它?!碧└隊枌τ⒌蹏髁x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暴行進行了無情的譴責。他在逝世前所寫的一個文件中指出:“另外一個偉大而古老的文明,對它的新近的悲慘歷史英國不能辭其責的乃是中國。英國人為了本國的利益先用鴉片毒害它的人民,后來又占有它的一部分領土。當世界將要忘記這種殘害的時候,我們又被另外一件事而痛苦驚訝,日本默不作聲地吞并華北,它這種肆無忌憚的侵略竟被英國老練外交忽視為微小事件?!?/p>

遠在50年以前,泰戈爾的著作就被介紹入我國。他的文藝思想和社會理論對我國的知識界中的某些人有過重要的影響。由于泰戈爾是一個復雜而又矛盾的人物,他的思想發展曾經有過一個自我痛苦的斗爭過程,同時由于我國資產階級的各個階層以及封建余孽懷著各種不同的目的去擴大他某一個方面的影響,因而他的思想在我國的反響是不同的。中國的封建軍閥和復古派大力宣傳他封建的宗法思想。東方文化派故意抹去泰戈爾要求東方人民截取世界進步文化的積極作用,把他比之于我國的封建遺老辜鴻銘。玄學派一筆勾去他哲學思想中的積極的因素,專門宣傳他的唯心主義與形而上學,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極力鼓吹他的抽象的人性論。例如梁啟超說:“在泰戈爾的人格和詩中,可以找到表明絕對的愛和絕對自由的原則。”可是泰戈爾并沒有把這個原則實行于人民的敵人方面,他曾說:“對于那些不愛人民的人是很難發出愛的感情來的。”

從上面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泰戈爾的哲學從整個看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理論,但在他的龐大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體系中包含著某些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因素。在他的宗教氣氛極濃的神學說教中可以找到某些科學的無神論的觀點。他的認識論具有復雜矛盾的性質。泰戈爾社會理論的積極方面在于他的反帝、反封建、愛祖國、愛人民、珍重世界友誼的思想。泰戈爾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歷史人物,他的世界觀中的矛盾,不單是他個人所特有的,而是他所處的時代、社會條件、歷史傳統等等的反映,這些東西曾經決定了在長期內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運動中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的精神狀態。

選自《哲學研究》1979年第1期

黃心川,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

品詩文網
導航:品詩文網 > 詩集 > 泰戈爾 > 當前頁
更多閱讀
猜你喜歡
最新閱讀
文章薈萃
精選專題

詩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