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堂春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闌手捻花枝。
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題解
這首《畫堂春》大約作于元豐五年(1082)的暮春,當(dāng)時秦觀赴京城參加禮部試,落第而歸。他游園的時候目睹殘春花枝零落,正和心中悒郁的心情相感,遂作此詞一抒怨憤。
【句解】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落紅成陣,鋪滿了小徑以及旁邊平滑如鏡的水池。這時正下著霏霏的小雨,而天色卻又是微微晴朗的,小雨仿佛在逗弄著陽光,這般天氣,真讓人哭笑不得。可以想見這樣一副畫面:在陰晴不定的陽光下,雨花零落,嫣紅的花瓣四處翻飛;詞人站在水池邊,百無聊賴。
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時值春暮,花朵凋殘,杜鵑哀啼。望著憔悴不堪的杏園,聽著哀怨的杜鵑啼聲,詞人心里滿是落第的愁苦。春歸與否固然也是引起哀愁的一個方面,但最重要的還是心情的不快。杏園是個地名,舊址在今天的陜西西安市大雁塔的南面。唐代的時候,它與慈恩寺南北相對,在曲江池的西南面,是當(dāng)時的新科進士游宴之處。據(jù)《秦中歲時記》記載,新進士在杏園舉行宴會,稱為探花宴,派少年英俊的進士二人為探花使,遍游名園。“杏園憔悴”暗喻落第的意思。
柳外畫樓獨上,憑闌手捻花枝
像放幻燈一樣,下闋的背景改換了。這時作者已經(jīng)站在畫樓上,注目周圍的景致,只見柳枝依依,隨風(fēng)飛蕩。倚欄對柳,幾乎成了中國古典詩詞中一個表現(xiàn)春日風(fēng)景的標(biāo)準(zhǔn)畫面,這種弱柳扶風(fēng)的場景很快就把讀者帶入春日的詩情畫意當(dāng)中。詞人憑靠著畫欄,手里捏著花枝,不知在思考著什么。
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詞人憑欄站立良久,手不知不覺地松開了,花枝墜下樓去。而此刻韶光暗逝,殘照斜暉,他不禁暗嘆此時的愁恨無人知曉。從“憑闌手捻花枝”到“放花無語對斜暉”,鋪陳極妙,把詞人悵惘成癡,不覺日已西移、流光暗拋的情景描繪得栩栩如生。至于詞人到底因何悵惘,他沒有說,我們卻可以從他的動作和周圍風(fēng)景的描寫至少猜到,一是暗嘆功名之不立,一是暗嘆春色之凋零。而這兩者實際上又容易被聯(lián)想到一起,流光容易把人拋,文章、才學(xué)卻不得售,功名不得立,怎不讓人感慨?
評解
唐末韋莊有一首《菩薩蠻》,也寫春恨:“洛陽城里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xiāng)老。柳暗魏王堤,此時心轉(zhuǎn)迷。桃花春水淥,水上鴛鴦浴。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和秦觀的這首相比較,韋莊的詞是由春光爛漫而引發(fā)作客他鄉(xiāng)的感慨,和秦觀所感慨的東西有所不同,但這兩首詞中一些心情和動作的描寫卻相似。尤其最后兩句,韋莊說“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而秦觀則說“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都是面對殘暉,心情悵惘,只不過韋莊是因為看見淥水上嬉戲的鴛鴦而懷念家鄉(xiāng)的妻子,秦觀到底恨什么,沒有交代,也許他同樣思念心上人呢。在寫法上,秦觀的結(jié)句可能也受韋莊的啟發(fā)。
“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這個結(jié)句,是全詞的精華所在,前人曾有過很多贊嘆。《填詞雜說》里說:“填詞結(jié)句,或以動蕩見奇,或以迷離成雋。著一實語,敗矣。康伯可‘正是銷魂時候也,撩亂花飛’,晏叔原‘紫騮認得舊游蹤,嘶過畫橋東畔路’,秦少游‘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深得此法。”合理運用虛詞、虛語,的確是寫好詩詞的關(guān)鍵,如果處處都是寫實,那就和散文一樣質(zhì)實了,這不獨結(jié)句為然。《蓼園詞選》的評價則是:“按一篇主意只是時已過而世少知己耳,說來自娟秀無匹。末二句尤為切摯。花之香,比君子德之芳也,所以捻者以此,所以無語而對斜暉者以此。既無人知,惟自愛自解而已。語意含蓄,清氣遠出。”極為夸贊此詞的結(jié)句。當(dāng)然,這兩句固然佳妙,但既有韋莊在先,則不能稱為獨出機杼。韋莊詞中把自己為何愁恨明白點出,雖然不如秦觀含蓄,但詩詞之道,并不能以此定高下,只能說各有千秋了。
還有人認為這首詞是寫閨怨的,比如《草堂詩余雋》就說:“寫出閨怨,真情俱在,末語迫真。”這樣理解,也不是不可以。西方有句話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國清代詞人、學(xué)者譚獻也說:“作者之心未必然,讀者之心何必不然。”每個人都可以從文學(xué)作品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這才是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魅力之所在。
上一篇:《八六子·倚危亭》賞析、名句解讀、寫作背景、作者情感意境鑒賞
下一篇:《水龍吟·小樓連苑橫空》賞析、名句解讀、寫作背景、作者情感意境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