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①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①元豐七年(1084)三月詔下,蘇軾量移汝州,四月別黃州,欲至筠州探視其弟蘇轍,參寥子相伴至廬山而別。詩即作于此時。廬山乾明寺,舊名西林,在遠公塔之南。宋·施元之、清·馮應榴注蘇詩,皆以佛家《威通錄》坐實之,王文誥駁之曰:“凡此種詩,皆一時性靈所發,若必胸有釋典(佛典),而后爐錘出之,則意味索然矣。”(《集成》)陳衍《宋詩精華錄》卷二:“此詩有新思想,似未經人道過。”
題西林壁①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①元豐七年(1084)三月詔下,蘇軾量移汝州,四月別黃州,欲至筠州探視其弟蘇轍,參寥子相伴至廬山而別。詩即作于此時。廬山乾明寺,舊名西林,在遠公塔之南。宋·施元之、清·馮應榴注蘇詩,皆以佛家《威通錄》坐實之,王文誥駁之曰:“凡此種詩,皆一時性靈所發,若必胸有釋典(佛典),而后爐錘出之,則意味索然矣。”(《集成》)陳衍《宋詩精華錄》卷二:“此詩有新思想,似未經人道過。”
上一篇:蘇軾《海棠》注解
下一篇:蘇軾《次荊公韻四絕①(選一首)》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