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①。桃源望斷無尋處②。
可堪孤館閉春寒③,杜鵑聲里斜陽暮④。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⑤。砌成此恨無重數⑥。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⑦。
注釋
①“霧失”二句:樓臺被大霧隱沒,渡口在淡月中迷失。
②“桃源”句:恬靜美好的桃花源無處可尋。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桃源在武陵郡,與郴州同屬湖湘一帶,因思及之。
③可堪:哪堪。
④杜鵑聲:杜鵑鳥鳴聲悲切,易引起游子的鄉愁。
⑤“驛寄”二句:遠方朋友寄來了書信和禮物。
⑥“砌成”句:意謂朋友的關懷反而引起了自己無限的愁緒。砌,堆積。
⑦“郴江”二句:郴江本自環繞著郴山,為什么要流向湘江去呢?郴江,發源于湖南章宜縣的黃岑山,流經郴州,北入湘江。此處作者是以郴江自比。瀟湘,瀟水與湘水合流后稱瀟湘,這里指湘江。
賞析
這首詩的題目表明作于作者貶謫途中。從表面語辭的運用來看,似不同于蘇軾的貶謫詞。蘇軾詞往往更加直接地抒寫自我,如“休將白發唱黃雞,門前流水尚能西”、“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秦觀卻有一個非常婉約的詞的外殼,“砌成此恨無重數”、“為誰流下瀟湘去”,似乎是在描寫男女離情,但事實上作者抒寫的是失意的文人士大夫的愁和恨。在士大夫之詞的發展路數上,從李煜到歐陽修再到蘇軾、秦觀,歐陽修詞深婉開秦觀,疏宕開蘇軾,他的疏宕之氣大多是體現士大夫自身的心情意緒,如“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朝中措》)深婉之情則大多體現在傳統的戀情詞中,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到了秦觀,就把這種深婉的特點進而擴大到抒寫自身心情意緒的詞中,也就是說,用傳統的婉約之詞、婉轉之情來寫文人士大夫的心情意緒,而這種心情意緒不僅僅指男女之情。這可說是對婉約傳統的繼承和深化。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樓臺、渡口都隱沒在朦朧的月色之中,望盡天涯,桃源無處可尋。開篇的描寫既營造了一種朦朧、幽約的詞的意境,其中也傳達著作者看不到未來的、無望的情感和無限凄迷的心緒。“桃源”指代著沒有紛爭的世外仙境,作者當時身處郴州,而陶淵明《桃花源記》所描繪的桃源據說也在湖南,所以作者有著尋求這精神家園的聯想。只是“望斷”二字,把這種尋求決絕地否定了,表達的是一種絕望的心緒,一種彌漫在字里行間的哀怨愁苦。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孤館、春寒、杜鵑聲聲、斜陽暮色,這些意象中的任何一個都讓人心生孤寂之感,更何況人在貶謫之旅的作者同時面對著這一切。有人認為“斜陽暮”為重出,意思是斜陽就是暮色,暮色就是斜陽。實際上并非如此。宋翔鳳《樂府余論》以《說文》辯之,頗為有理:“莫,日且冥也,從日在草中。是‘斜陽’為日斜時,‘暮’為日入時,言自日昃至暮,杜鵑之聲亦云苦矣。”故“斜陽暮”所隱含的時間變化寫出了“可堪”兩句意境的層次感和豐富性,作者一點一點地感受著那隨著暮色的加重而越來越無法抵御的寒意,他的易感的心也因此在這寒意與杜鵑的悲啼聲中越來越凄涼地被愁苦所折磨。另外,“可堪孤館閉春寒”的“閉”字也用得很精彩。春寒本來無處不在,作者用一“閉”字,就讓人感覺這春寒都集中在作者所處的孤館之中,讓他在寒意之中無所逃遁。這是典型的“有我之境”。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寫友人寄來書信,然而無法回鄉的痛苦使友人的關心也只是不斷地更添悵恨而已。“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既是寫實,更是象喻。寫實是說,作者所在的郴州有郴江,它圍繞著郴山,而又向北流向湘江。寫景自然不是單純的寫景,而寄托了作者無限的愁緒和苦悶之情,是以寫景寄托逐客之恨,但是這“恨”的內涵到底是什么,卻是值得玩味的。其中無疑有貶謫之悲,同時更有著一種無法言說的對于命運與人生的深沉慨嘆。蘇軾最欣賞這兩句,王國維卻說蘇軾是皮相之見,認為這兩句比不上“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實際上,王國維是從較為純粹的藝術表現力的角度,而蘇軾可能更多的是從同病相憐的逐客之悲的角度而產生的強烈共鳴,但這種共鳴的產生也正在于它是有著感發人心的藝術表現力的。
上一篇:《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春天詩詞賞析,表達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下一篇:愛情詞《鵲橋仙·纖云弄巧》原文賞析、藝術創作手法解讀、作者表達情感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