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而不留于心,不悲不懼
梁先生語錄:
信得及一切有定數(但非百分之百),便什么也不貪,什么也不怕了。隨感而應,行乎其所當行;過而不留,止乎其所休息。
俗話說,人有七情六欲。世上人人都有私情人欲實乃人之常情。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世人常常會痛苦,會將自己擲于欲望的漩渦中不得而終??梢哉f,人心之所以沉重,多在于向外的求索。求而不得,所以生悲,因此而煩惱困頓。
再者,當人們向外求索有所得時,便容易患得患失。沒有得到之前,害怕得不到;得到之后,則害怕會失去??傊允贾两K都因為私情與人欲而奔走,而心境也隨之而大起大落,甚至完全被它們所左右。
《紅樓夢》的開篇偈語寫著:“人人都說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其中的玄機,是在勸誡人們應當看淡名利,名利過而不留,繁華錦繡,終將落幕。如此看來,之于名利,人心私情當淡去。須知,聲色名利過而不留,無須悲傷,亦無須憂懼。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名利未得時,他會把名利當做自己畢生的追求,殫精竭慮,孜孜以求;當聲色名利全都握在手中的時候,要么害怕失去,要么害怕被人奪走,于是機關算盡,老謀深算,以圖將聲色名利套緊、套牢,而其中的滋味兒,也不乏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殊不知,功名乃瓦上之霜,利祿如花間之露,人生無千年之壽,花開無百日之紅。不如活在當下,享受眼下所擁有的,讓一切順其自然。
對此,梁先生比較推崇“所欲得遂則樂,所欲不遂則苦”。他認為,人之所以苦,是因為有欲求于外。所謂欲求,“是短缺,不遂是本然”。因為這樣,所以,人們常認為,人生苦多于樂。梁先生認為這樣的觀點是不對的。他說:“生命根本上自己是生活,實無待找。若是把生活重心放在生活里面,實在時時都是不成問題,時時是滿足,時時是暢達溢洋。”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將自己置身于生活當中,滿足于當下生活中所擁有的,而不是總欲求于外。這樣才能真正享受生活中的樂趣,才能讓人生的樂多于苦。
一句話,人生于世,聲色名利過而不留,我們無須為之奔走呼號,更不必因之而悲傷懼怕,相反,我們應當嚴守心門,活在當下,對于聲色名利,保持淡泊之心。
但是,這并不是說,人生中,我們得做一個無欲無求的人;更不是說,人有私心私欲就是可恥的,是不對的。相反,人心私欲,有,才是正常的。只是“人若隨身而轉,則總是向外求,總是有物與之相對待;若從乎心而動,則能與物無對?!币虼耍羰恰靶膹暮跎怼北銜胺庞谕狻?,會因名利的得失去留而悲,而懼。抱以這樣的心態,是難以活在當下,感知當下生活中的美的。因此,對于聲色名利,梁先生主張“過而不留才是天理之自然,亦即是公”。
可以說,人生幾十年,對待聲色名利,能有如此平靜的心態,方能做一個自然而快樂的人。譬如陶潛,他能“不為五斗米而為鄉里小兒折腰”,其清高可見,其過而不留之泰然亦可見,其憂其懼,卻不曾見。正因為如此,所以他能活在對田園生活的陶醉與欣賞中,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也躍然紙上。
在這一方面,梁先生是我們的楷模。梁先生長壽的秘訣之一在于他對聲色名利的“淡泊無我”。梁先生的兒子曾評價父親說:“從先父那里感到的是無所圖,即無我。我以為他一生為之忙碌的許多事,都只有用‘無我’二字才能理解?!边@從梁先生為鄉村建設的奔走中可見一斑。可以說,梁先生始終都以“過而不留”的心態對待名利,不悲不懼。
再有,梁先生不置產業,不求奢華,一生儉樸,有人說他“生活簡約一如持戒律之僧”他常說:“情貴淡,氣貴和。唯淡唯和,乃得其養,茍得其養,無物不長?!币虼?,梁先生面對名利榮辱,始終能保持平靜的心態。正因為這樣,所以他能始終秉持活在當下的心態,不斷思考,著書立說。
還有,1979年,他的孫子考上大學,但因專業不合自己心意而煩惱,梁先生立即寫信勸導:“得失利害之念愈少愈好,應當有一切平等觀。要超然物外,高瞻遠矚,莫墮入成敗得失窟中,若胸懷不能高爽,更易措置多乖,更容易失敗了?!睆闹锌梢姡合壬鷮Υ暽约叭松牡檬А⑷チ舻牡磁c超然,這是他對孫子的期望,也是他一生對待聲色名利的態度。正因為有著這樣的心態,所以梁先生一生能讓心從于自己的心,而不是從于身,被人心私欲所困。
人生于世,我們當如梁先生一樣時時嚴守自己的心門,對待名利要有一顆淡泊之心,超然物外,聲色名利,得失與去留,順應天道,不強求,不違逆,活在當下,得而不忘乎所以,過而不留于心,去而不悲不懼,如此坦然,方為智者所為。
上一篇:《走向清明,路障重重》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遭遇挫折是人生之必然》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