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理心情要摒棄懈和亂
梁先生語錄:
對心情應注意的有兩點:一是懈,一是亂。
王安石在《傷仲永》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仲永是個神童,他五歲便可指物作詩,天生才華出眾,但是后來他卻只是一個普通人,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父親把他當做搖錢樹,另一個則是他后天松懈懶散,不勤奮學習??梢姡⑿笗⒁粋€天才演變為一個凡夫俗子。所以說,人生于世,我們不能做一個散懈的人。在學習上是如此,在生活和工作中亦然。即便才華橫溢,天資聰穎,也可能即懈即散,即懈即怠。
調理自己的心情,亦然。由上文可知,調理自己,主要是調理自己的心情與心思,二者中,調理自己的心情又為根本。而在調理自己心情的過程中,我們也要切忌松懈。對此,梁先生認為,懈或松懈,是一種頂不好的毛病,偶然松懈一下,這事便做不好,常常松懈,則這人一毫用處也沒有。社會上也不會有人去理他。
所以說,我們在調理自己心情的時候,須摒棄松懈。要知道,習慣成自然。松懈過多、過度,久而久之,也便會成為一種下意識的習慣。這對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源自內心的松懈所產生的阻力遠遠大于外界客觀因素的干擾。
因此,若要讓自己擁有一個好心情,一方面,要時時拂拭自己內心因懶惰而積累的塵埃;另一方面,要看到,心情的好壞,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心情需要常調理,才能保持在一個較好的刻度,切莫松懈。要知道,自己都不能對自己負責,別人更不能有所奈何。
在梁先生看來,人類第一也是唯一的長處是在“他能自覺”。所謂“他能自覺”就是說,人作為萬物之靈,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一個標志便是人的主觀能動性。既然如此,那么在調理自己心情的時候,我們就應當發揮自己的自覺性。適時地調理自己的心情,切莫松懈,不然,淪為動物之流,豈不是羞愧難當的事?要知道,“茍且隨便從松懈心理來,干什么事都不成不像,這就完了”。
所以說,松懈的人,是難以調理好自己的心情的。而在需要調整自己時,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可能并非是力不從心的緣故,而是懶散所致。這不是智者所為、所取。
調理自己的心情除了要摒棄松懈之外,還要摒棄“暴亂”。何以見得?我們先來看看這樣一個故事:
村莊中忽然來了一個奇異的老人,他點了一把火,放下火炬之后便用一根棍子在碗里不停地攪拌,攪著攪著,竟然從碗中攪出金塊來了,村民們都看呆了。老人告訴大家說,這就是煉金術。
村長見狀,便誠心請求老人教授他們煉金的秘訣。沒想到老人爽快答應了,說完老人鄭重地叮囑村長說:“不過在煉金的過程中,你千萬不能想著樹上的猴子,否則就煉不出金塊來了。”
村長點點頭,等他走了以后,村長就按照老人說的秘訣開始煉金。從開始的那一刻開始,他便告訴自己,不可想樹上的猴子??墒窃绞沁@么說,越是叫自己不想,腦子里偏偏想的都是猴子。無奈,村長只好讓其他的村民來煉,他也和老人叮囑他時一樣,一再叮嚀煉金者不可以想樹上的猴子……就這樣,全村的人都試過了,卻沒有一個人能如老人一樣煉出金子,因為他們總是想著樹上的猴子。
故事中,除了老人以外,別人都沒能煉出金子來。假如老人的煉金秘訣是可行的,那么村長及其他村民失敗的緣故就在于他們心中的“亂”。越是在心里強調自己不要想猴子,越是出現滿腦子都是樹上的猴子的情況。殊不知,刻意地不想等于加深印象。試想,假如他們能如老人一樣,內心不慌不亂,也便能如老人一樣攪出金子來。可見,心情不定,不平靜,甚至出現暴亂,這對我們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關于這一點,梁先生說:“亂或暴亂,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點激動,內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與自己沖突,容易與旁人沖突,使自己與環境總得不到一個合適。”
由此看來,亂,乃敗與禍之起因。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能不與人打交道,也不可能不遇到麻煩、挫折與困境。而往往,人們在這樣的境況下,心情容易亂,甚至“暴亂”,好比是一壺水,裝在壺里時,不動它,它就呈現為一個平面。而當人們給它加熱以至沸騰時,它便洶涌翻騰,儼然一副身不由己的樣子。人的心情也常常深受外界的影響。但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我們自己,更為確切地說,是我們的主觀心態,這是決定我們的心情亂與不亂的關鍵因素。
因此,生活中,我們要管理好自己,調理好自己的心情,除了要摒棄松懈以外,還要剔除內心的“暴亂”。這樣一來,才能真正自覺調整好自己,為自己說話辦事準備好良好的心態。否則,則可能變成梁先生所說的“無能的陷于機械性的人”,這是極為可憐的,亦是非常可悲的。
上一篇:《調整自己必親師取友》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調理自己需要精神》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