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自己必親師取友
梁先生語錄:
因為每人常會把自己忽忘了,如果不忽忘,就一切都無問題;無奈都易于忽忘,因此就得師友常常提醒你,使你不忽忘。
人生于世,我們必須要時刻調整自己,以“求心志清明,思想有條理”。若不然,就可能會走上放任自己的殊途,如此一來,便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就是自暴自棄,就是自己不要自己。
但是,調整自己并非每時每刻都能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大多數時候,我們難以很好地調整自己,甚至無法有效地調整自己。比如,思考一個問題許久卻始終無果的時候,可能會因此而暴躁,但是自己調整來調整去,都不能讓心平靜下來,其原因就在于,人很多時候“難自見其面”。因此,要“見其面”,就得借鑒他人的慧眼。所以,梁先生說,這時候,要“親師取友”。
然而,奧斯丁在《勸導》這部小說中諷刺說,那些勸導、那些大道理在生活中是行不通的。“你看他一腳踩進泥塘,你自以為旁觀者清,要救他出水火——他只是想渾水摸魚而已。”
俗話說:智者見智,仁者見仁。關于這一點也是一樣的。實踐證明,大多數時候,我們要提升自我,“見己之面”,就須得親師取友。
有人說,人生要結交兩種人:一是良師,二是益友。調整自己無果的時候,我們要親的,便是良師;而要取的,也正是益友。因為這時候,他們能提醒我們。比如,因某段情感而厭離生活的時候,良師益友會“一語驚醒夢中人”般提醒我們,感情不是生活的全部,人要為自己而活。
梁先生認為,這是難以自我調整時需要親師取友的一個原因。而另一個原因是,親師取友,能讓我們“融化感應自己的缺短而得其養”。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因為如此,當我們向良師益友取道以調整自己的時候,他們就是我們的一扇窗,透過他們,我們能看到自己的缺陷,也能看到期待中的自己,進而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比如,假如我們脾氣很暴躁,而良師益友的脾氣是極為平和、淡然的,那么,在求助于他們的過程中,我們也能或多或少地向他們學習,慢慢改去急躁的毛病。梁先生也舉例說:“我的精神不振,而得振作的朋友,我處于其中,也自然會于無形中振作起來。”
由此可見,這比起把自己孤立起來,架空在自我調整的高閣中,苦苦無果,反而陷入更深的困頓與迷茫中,親師取友才是更為可取的方法。打個比方來說,一條總把自己困在泉眼中的魚,潛翔水底的夢想始終是遙不可及的。假如它敢不辭千辛萬苦,游進大海,不僅能開闊自己的眼界,更能自由遨游。所謂“海闊憑魚躍”指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人生于世,調整自我的時候,親師取友,也便和游向大海的魚一樣,能見到自己所未見,能得自己所不曾得。對此,梁先生指出,好的朋友多,自然向上走了。如果在一塊的人是不好的,那就很危險,不知不覺地就會日趨于下流。
所以說,人生中,我們要調整自己,也要懂親師取友之道。良師益友是我們的明鏡,是我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容忽視的可行之道。痛失良師益友,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有一次,上朝時因為封禪的事,魏征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覺得魏征的話實在難聽,但是當著滿朝文武百官的面,他不好發作,于是勉強忍住了。
退朝以后,他憋著一肚子氣對長孫皇后說:“總有一天,我要把這個鄉巴佬殺了!”
長孫皇后一聽立即問他說:“不知道皇上您指的是哪個鄉巴佬?”
唐太宗說:“鄉巴佬魏征!他今天又當著文武百官的面侮辱我,叫我忍無可忍了!”
長孫皇后聽后,立即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出來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皇后你這是干什么?”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賀呢!”此言一出,太宗立即恍然大悟。
后來,一生直言進諫的魏征因病去世了。唐太宗很難過,他含淚說出了流傳千古的名言:夫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歿,朕失一鑒矣!
可見,良師益友,是我們人生中的寶貴財富,不得是人生中的憾事,失去更是人生中的憾事。得到并且好好珍惜,才是人生一大美事。人生幾十年,要正己、成己,調整自己時,不妨親師取友。
上一篇:《解脫之道:順生還是無生》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調理心情要摒棄懈和亂》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