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海上歸梨湖,留別兒子無忌
狂言非孝萬人罵,我獨聞之雙耳聰。
略分自應呼小友[1],學書休更效而公[2]。
須知戀愛彌綸[3]者,不在綱常[4]束縛中。
一笑相看關至性[5],人間名教百無庸[6]。
題解
1918年秋,柳亞子辭去南社主任之職,返歸鄉里。此詩便是在此時寫給兒子柳無忌的。由于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柳氏主張非孝之說,即用至性、純潔的愛,代替封建社會的所謂孝道,所謂“廢盡孝慈持一愛”(《十一年元旦,送兒子無忌之海上》),這種公然蔑視封建倫理綱常的叛逆性格,在給兒子的這首詩中已顯露無遺。如頷聯“略分自應呼小友,學書休更效而公”,就渾然不似為人父者的聲口。在柳氏看來,不論是孝是慈,皆應發乎人的自然本性,而那些陳腐僵化封建倫理道德規范則顯然與此相悖,故曰“百無庸”。梨湖,指詩人黎里鎮故居。
注釋
[1]略分:不計較名分。此謂不必過于講究父子名分。小友:年輕朋友。
[2]學書:學習書法。而公:你的父親。詩人自謂也。
[3]彌綸:補合牽引?!兑住は缔o》:“故能彌綸天地之道?!?/p>
[4]綱常:三綱五常。三綱,封建社會中三種主要的道德關系。《禮緯含文嘉》:“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儒家用以配合“三綱”,作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道德教條。董仲舒《舉賢良對策一》:“夫仁、誼(義)、禮、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p>
[5]至性:自然本性。
[6]名教:儒家“定名分、設教化”之縮稱,實際是指封建倫理道德的規范。無庸:無用。
上一篇:柳亞子《潤之招談于紅巖嘴辦事處,歸后有作,兼簡恩來、若飛》詩詞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柳亞子《自題磨劍室詩詞后》詩詞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