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本位,孝悌為本
梁先生語錄:
中國文化原來是起于家庭,它就是“孝悌慈和”。
當年,梁先生送給毛主席一本書,叫做《鄉村建設理論》。在這本書中,梁先生針對“中國的社會貧富貴賤不鮮明、不強烈、不固定,因此,階級分化和對立也不鮮明、不強烈、不固定”的情況,提出了“倫理本位”“職業分途”八個字。
梁先生認為,所謂“倫理本位”是針對西方人“個人本位”而言的。西方人講自由、平等、權利,動不動就把個人的權利放在第一位,借此分庭對抗。但中國不是這樣,注重的是義務,而不是權利。
從社會倫理學角度上看,“父慈子孝,還有兄友弟慕,夫妻相敬,親朋相善”等,都是“倫理本位”的內容。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它們是指導中國家庭和社會的重要原則。社會注重明確的分工,人也一樣。比如在家庭關系上,這樣的分工就更明確。例如我們一旦來到人世間,慢慢就需要扮演各種角色,從子女開始,再到兄長、姐妹、父母等。而“倫理本位”所要教會我們的是,給我們以明確的義務與責任。譬如,為人子女者,最基本的任務莫過于孝敬父母,除此還有尊敬兄長等。人人都有自己的義務,人人都應當清楚地認識自己的義務,進而“本著自己的義務去盡自己的責任,孝家庭,也孝社會”。
大家都知道,儒家正是“倫理本位”的規范。而在“倫理本位”所有內容中,它尤為強調孝悌,并且認為,“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對此,梁先生是深表贊同并且力盡推崇的。
“我們有好的心理,自然發出來好的生活。許多好的生活,亦即許多好的事情,我們最眼前的人,就是父母兄弟的事情?!钡拇_,從我們落地,到我們睜開雙眼看世界,最先看到的人,還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如若我們想要用心地去創造美好的生活,首先就應當用心地和最眼前的人快樂地生活,不然,最眼前的人我們都無法相處好,不能真情相待,何況是茫茫人海中其他的人呢?關于這一點,梁先生也持以同樣的觀點,他說:“如果對最眼前的人,最當下的事情,不曾弄好,其他的事情也自難說了。我們不愿作好的生活則已,若要作好的生活,則當然從根本的地方作起,從眼前開端?!?/p>
而最眼前的人,與我們最密切相關的人,是父母。不言而喻,“故人的生活,即應從孝悌開端”。所謂“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人能誠心誠意地對父母行以孝悌之道,才能讓自己處于一個和氣、幸福和快樂的環境中,這樣的生活是充滿人間真情的,而擁有這樣的生活的人,才算是真正體味生活真味的人。對此,梁先生將孝悌看成是一種很柔和、很好的行為,他說,這樣的行為,“仿佛是先把自己化成一團和氣”,由此層層推進,“然后把家庭化成一團和氣,以至把社會、國家、世界化成一團和氣”。
可以說,不懂孝悌之道,不能以孝悌為本的人,是難以體味生活真味的。試問,要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生養父母沒有真情,“我們敢斷言他對別人能有真情么”?再者,“越過家庭的和氣春風”,何談“國際的和氣春風”?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人生于世,我們要以孝悌為根本。有本乃立。不懂孝悌之道,不能侍奉孝敬自己的父母的人,猶如水中浮萍,只能隨波逐流,一生為人虛偽;亦如沒有根的樹,必將枯槁。人沒有良心,就好比樹木沒有根莖;人生不講孝悌,無異于咬舌自盡。懂孝悌之道,并且以孝悌為本的人,才算是一個合格的人,是一個有根的人。
因此,梁先生主張,人們不僅要學孝,談孝,更要身體力行,做個孝順父母的人,這樣的人,才配談孝。而真正嘗過孝悌的味道的人,才能體味人間真情,進而體味生活真正的味道。
人生于世,我們不僅要知道“百善孝為先”的道理,更要堅持“倫理本位,孝悌為先”的道理。人生幾十年,孝悌乃是我們立身的根本,無本不立,有本方可立。不論身處何境,身在何處,不論貧賤富貴,不論年齡大小,父母在,不可不孝。
上一篇:《以思考問題為最大的樂趣》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何以自學成才》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