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支行
漢家天將才且雄 ① ,
來時謁帝明光宮 ② 。
萬乘親推雙闕下,
千官出餞五陵東。
誓辭甲第金門里,
身作長城玉塞中。
衛霍才堪一騎將 ③ ,
朝廷不數貳師功 ④ 。
趙魏燕韓多勁卒,
關西俠少何咆勃 ⑤ 。
報仇只是聞嘗膽,
飲酒不曾妨刮骨。
畫戟雕戈白日寒,
連旗大旆黃塵沒。
疊鼓遙翻瀚海波,
鳴笳亂動天山月 ⑥ 。
麒麟錦帶佩吳鉤,
颯踏青驪躍紫騮。
拔劍已斷天驕臂,
歸鞍共飲月支頭。
漢兵大呼一當百,
虜騎相看哭且愁。
教戰須令赴湯火 ⑦ ,
終知上將先伐謀 ⑧ 。
【校】
①天,顧元緯本、《唐詩品匯》俱作“大”。
②來時,一作“時來”。
③纔,凌本作“才”。
④不,《唐文粹》、《樂府詩集》俱作“莫”。
⑤勃,劉本、顧可久本、《唐詩品匯》俱作“ ”,非。
⑥天,《樂府詩集》作“關”。
⑦須,顧元緯本、凌本俱作“雖”。
⑧先伐謀,《唐文粹》、《樂府詩集》俱作“伐謀猷”。
【注】
【原注】 時年二十一。
燕支: 《史記》:“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馀里,擊匈奴,得胡首虜騎萬八千馀級。”《元和郡縣志》:“焉支山,一名刪丹山,在甘州刪丹縣南五十里,東西百馀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與祁連同。匈奴失祁連、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楊炎《燕支山神寧濟公祠堂碑》:“西北之巨鎮曰燕支,本匈奴王庭。昔漢武納渾邪,開右地,置武威、張掖,而山界二郡之間連峰委會,云蔚黛起,積高之勢,四向千里。”
親推: 《史記》:“上古王者之遣將也,跪而推轂曰:‘閫以內者,寡人制之;閫以外者,將軍制之。’”
雙闕: 《爾雅》:“觀謂之闕。”郭璞注:“宮門雙闕。”邢昺疏:“《周禮·太宰》:‘正月之吉,縣治象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治象。’鄭眾云:‘象魏,闕也。’劉熙《釋名》云:‘闕在門兩旁,中央闕然為道也。’《白虎通》云:‘闕是闕疑。義又相兼。’然則其上縣法象、其狀巍巍然高大謂之象魏,使人觀之謂之觀也。是觀與象魏、闕一物而三名也。以門之兩旁相對為雙,故名雙闕。”《雍錄》:“闕之得名也,以其立土為高,夾峙宮門兩旁,而中間闕然也。《周官》象魏、《春秋》兩觀,皆其物矣。秦始皇表南山為闕,取峰巒凹處名之為闕也。東晉寓金陵,或欲造闕,王導指牛首山曰:‘此天闕也。’則闕之為制可想矣。”
千官: 《荀子》:“古者天子千官,諸侯百官。”
五陵: 班固《西都賦》:“南望杜灞,北眺五陵。”按,李善、劉良注:宣帝之杜陵、文帝之霸陵,此二陵皆在南。高帝之長陵、惠帝之安陵、景帝之陽陵、武帝之茂陵、昭帝之平陵,此五陵皆在北。
辭甲第: 《漢書·霍去病傳》:“上為治第,令視之,對曰:‘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霍光傳》:“賜甲第一區。”陸機詩:“甲第崇高闥。”李善注:“《漢書音義》曰:有甲乙次第,故曰甲第。”李周翰注:“甲第第一宅也。”
玉塞: 《晉書·載記》:“控弦玉塞,躍馬金山。”
衛霍: 《漢書》:“遣大將軍衛青、霍去病攻祁連,絕大漠,窮追單于,斬首十馀萬級。”
貳師: 《史記》“拜李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惡少年數萬人,以往伐宛。期至貳師城取善馬,故號貳師將軍。”
勁卒: 《晉書·謝萬傳》:“諸將皆勁卒。”
咆勃: 潘岳《西征賦》:“出申威于河外,何猛氣之咆勃。”李善注:“咆勃,怒貌也。”
嘗膽: 《史記》:“越王句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
刮骨: 《三國志》:“關羽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后瘡雖愈,每至陰雨,骨嘗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侯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于盤器,而羽割炙飲酒,言笑自若。”
畫戟: 《韻會》:“《說文》:‘戈,平頭戟也。從弋,一橫之,象形也。’徐曰:‘謂戟小支上向則為戟,平之則為戈。’一曰,戟偏距為戈。”《增韻》:“雙枝為戟,單枝為戈。”
雕戈: 《國語》:“穆公衡雕戈出見使者。”韋昭注:“雕,鏤也。”
大旆: 《左傳》:“亡大旆之左旃。”杜預注:“大旆,旗名。”
疊鼓: 謝朓詩:“疊鼓送華輈。”李善注:“小擊鼓謂之疊。”張銑注:“疊鼓,其聲重疊也。”
瀚海: 《史記》:“禪姑衍,臨瀚海而還。”如淳注:“瀚海,北海名。”《正義》曰:“按,瀚海自一大海名,群鳥解羽伏乳于此,因名也。”
鳴笳: 魏文帝《與吳質書》:“從者鳴笳以啟路。”謝靈運詩:“鳴笳發春渚,稅鑾登山椒。”李周翰注:“笳,簫也。”
天山: 《史記正義》:“天山一名白山,今名 (折) 〔初〕漫羅山,在伊吾縣北百二十里。”《史記索隱》:祁連山:“《西河舊事》云:‘山在張掖、酒泉二界上,東西二百馀里,南北百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溫夏涼,宜畜牧養。’一名天山,亦曰白山也。”晉灼《漢書》注:“天山在西域,近蒲類國,去長安八千馀里。”《北邊備對》:“天山即祁連山也,又名時漫羅山,又名祁漫羅山,蓋虜語謂為祁連也、時漫羅也、祁漫羅也,皆天也。”《通典》、《元和志》于張掖縣既著祁連山矣,而伊、西、庭三州皆有此山,則是自甘肅張掖而西至于庭州,相去三千五六百里,而天山皆能周遍其地,此山亦廣長矣。
吳鉤: 鮑照詩:“錦帶佩吳鉤。”李周翰注:“吳鉤,鉤類,頭少曲。”《吳越春秋》:“闔閭命于國中作金鉤,令曰:‘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吳作鉤者甚眾,而有人貪王之重賞也,殺其二子,以血釁金,遂成二鉤,獻于闔閭,詣宮門而求賞。王曰:‘為鉤者眾,而子獨求賞,何以異于眾夫子之鉤乎?’作鉤者曰:‘吾之作鉤也,貪而殺二子,釁成二鉤。’王乃舉眾鉤以示之,〔曰〕:‘何者是也?’王鉤甚多,形體相類,不知其所在。于是鉤師向鉤而呼二子之名:‘吳鴻、扈稽,我在于此,王不知汝之神也!’聲絕于口,兩鉤俱飛著父之胸。吳王大驚曰:‘嗟乎!寡人誠負于子。’乃賞百金。”
青驪: 《爾雅·釋 (馬) 〔畜〕》云:“青驪,駽。”邢昺疏:“舍人曰:‘青驪馬,今名駽馬也。’孫炎曰:‘色青黑之間,青毛、黑毛相雜者名駽。’今之鐵驄也。”
紫騮: 赤色馬,唐人謂之“紫騮”,后人改呼“棗騮”。
天驕: 《漢書》:“胡者,天之驕子也。”
斷臂: 《漢書》:“孝武之世,圖制匈奴,患其兼從西域,結黨南羌,乃表河曲,列四郡,開玉門,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
月支頭: 《史記》:“匈奴破月支王,以其頭為飲器。”
一當百: 《后漢書·光武帝紀》:“諸將既經累捷,膽氣益壯,無不一當百。”
赴湯火: 《漢書·晁錯傳》:“故能使其眾蒙矢石,赴湯火,視死如生。”
上將: 《淮南子》:“故上將之用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乃行之以機,發之以勢,是以無破軍敗兵。”
伐謀: 《孫子》:“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一篇:王維《燕子龕禪師》原文、注釋
下一篇:王維《獻始興公》原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