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菊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 [1] ,我花開后百花殺 [2] 。
沖天香陣透長安 [3] ,滿城盡帶黃金甲 [4] 。
【注釋】
[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有登高賞菊的風俗。說“九月八”是為了押韻。[2]殺:枯萎,凋敗。[3]香陣:陣陣香氣。[4]黃金甲:金黃色的鎧甲,這里詩人意在喻指菊花顏色。
【賞析】
這首《詠菊》,是黃巢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一首詩,也有人稱為《不第后賦菊》,說是黃巢落第后,寫此詩表達強烈的反抗精神。但就詩中的氣度來看,應該是他人生鼎盛時的作品,也就是他率領數 [10] 萬起義軍圍困長安時所作。黃巢在兵圍長安之時,胸中止不住豪情蕩漾,想到未來將一鼓作氣,以激越、湍急之勢沖抵長安,更增添了對勝利的磅礴想象。

九月初九本為中國傳統的重陽節,這一天里人們登高、賞菊,與親人團聚。秋高氣爽、心曠神怡,以登高來祝福生活的步步高升。既有節日的喜慶,也有一層成功的寓意。所以,黃巢說,九月初八的時候,當菊花開遍京城時,百花都已經凋落了。只有秋菊的香氣,四處彌散沖透長安,而遍地開放的,正是猶如黃金鎧甲般的菊花!
此詩最為精妙處在于,雖然題為“詠菊”,但全詩不著一個“菊”字,通過對色彩、氣味、狀態、場景的描繪,將菊花和起義軍的氣魄,合二為一,形神兼備,斗志昂揚。而那直逼長安、迫不及待的感情,也隨著菊花的濃郁直沖云霄。歷來詠菊者甚眾,但多為意境高遠、避世消難的象征。唯有黃巢,以不可匹敵之勢,改寫了菊花的風采,令他在隱士的氣質上,增添了戰士的豪邁,也由此刷新了“詠菊詩”的主題。
關于黃巢的結局,始終眾說紛紜。有人說他兵敗后自盡,也有人說他削發為僧。《全唐詩》一共收錄了黃巢三首詩,而這一首的真實性,常常因為他人生撲朔迷離的謝幕而變得富有爭議。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黃巢題菊花》注釋、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