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自學成才
梁先生語錄:
像我這樣,以一個中學生而后來任大學講席者,固然多半出于自學。
梁先生評價自己說:“我自幼呆笨,幾乎全部小學時期皆不如人,自十四歲起雖變得好些,也不怎樣聰明。講學問,又全無根底。而后來也居然濫廁學者之林,終幸未至于庸劣下愚……”但是,自19世紀以來,能夠入北大教書的人,大都是在名校深造過的人;而天資聰穎,進入北大、清華等名校學習,接受名師的指點的人,最終能如梁先生一樣成為文化大師的人,卻是屈指可數的。
梁先生讓自己成為出入百家,在哲學、佛學、政治學、經濟學諸多領域皆有建樹的著名學者,訣竅便是自學。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梁先生是中國學界的一大奇跡。我們不能否認,梁先生自學成才有很大的時代因素,在今天這個重視教育的年代,我們似乎沒有自學的必要。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其原因有三。
其一,即便學校教育結束了,但是它不等于學習的結束。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它所強調的也是這個道理。因此,人生中,很長一段時間里,需要我們依靠自己的自覺性不斷地為自己充電——自學。
其二,也許你還是在校的學生,但是要知道,學校的教育不是萬能的,老師傳道授業也不是面面俱到的。換句話說,許多必要的知識,需要我們自己從自學中獲得。
其三,學海無涯。世上有許多高峰,是永遠到不了終點的。知識之高峰便是其中一座。我們所能做的,便是通過不斷地學習,去到距巔峰更近一些的地方。如此看來,自學是必經之路。
梁先生一生能憑借自學成為一代文化大師,這對我們來說有沒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們要如何才能如梁先生一樣,因自學而成才呢?
梁先生反復強調,“自學最要緊是在生活中有自覺”。這種自覺來自于“一個人整個生命的向上自強”的渴望中,若不然,即便天天有人督促甚至是看守,也難以真正靜下心來讀書,更不會自覺地渴望學習,用心學習。所以說,要自學成才,需要有一定的生命責任感與社會責任感,從而產生學習的自覺性與執著性。此其一。
“讀書不是第一件事,第一件事,卻是照顧自己身體而如何善用它”。這是梁先生學而有成之后悟出的道理,也是從自己的親身體會中獲得的人生啟示。所以說,我們若想因自學而獲益,必須看到身體這一根本,身體就是那個1,少了這個1,后面有多少個0都是徒然。因此,自學的前提條件是要照顧好自己,讓自己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這樣才能真正在自學中受益,否則,得不償失。此其二。
自學也需要惜時。“由于向上心,自知好學,雖沒用過苦功,亦從不偷懶。”所以說,自學成才,有生命的責任感與社會責任感,還不夠,還需要利用好自己健康的身體,珍惜時間,勤奮學習,才能真正收獲知識。“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也是這樣實現的。此其三。
從梁先生《究元決疑論》《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著作中,我們不難發現,梁先生是一個因自學而博古通今,學識淵博的人。這與他博采眾長有著根本的關系。若不是如此,其思想難以如此深刻,其視角難以如此獨特。據梁先生自己回憶,他中學時每天必讀好幾種報刊。這些報刊有中國人編辦的,也有外國人編辦的;有擁護改良的宣言,也有贊成革命的篇章。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向上心”的書,梁先生都會盡心盡力地去研讀。比如佛家的經書,儒家的典籍,經濟類的讀本,政治類的著述,哲學類的著作等,幾乎無所不讀。所以,我們自學的時候,也不應當過于偏頗,將自己局限于一家之言。此其四。
梁先生總是說“自己不是學問中人,而是問題中人”。他常常告訴別人,自己最大的樂趣就是思考問題。“愛靜中思維”,正因為如此,所以梁先生能讓學習服務于解決問題。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自學中,梁先生能將學習與思考緊密地結合起來,所以,他能成為一代文化大師,自學成才。因此,我們在自學的時候,也應當將“學”與“思”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更深的領悟。此其五。
在《談我的自學》一文中,梁先生坦言相告:我從自身的經歷中體會到:學問必經自己求得者,方才切實受用。反之,未曾自求者就不切實,就不會受用。所以說,我們在自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用心地領悟自己所學的知識,將它們消化,讓它們成為自己的東西,才是真正的收獲,否則,終究還是要還回給書本的。俗話說:“學來的曲兒唱不得。”它所強調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自學中,我們自己要用心去求真知。“一分自求,一分真得;十分自求,十分真得。”即便是有師承的人,也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對于自學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此其六。
不論是青春年華,還是耋耄之年,要通過自學有所收獲,甚至是自學成才,都少不了有效的方式,而梁先生正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所以,我們不妨向梁先生學習,不求自學成才,至少要通過自學收獲真知。
上一篇:《倫理本位,孝悌為本》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做一個行動之后無悔的人》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