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孔孟之道討個說法
梁先生語錄:
你把吃人禮教和孔孟之道作為一事,豈得謂平?如若孔孟之道就是吃人禮教,吃人禮教就是孔孟之道,則數(shù)千年來中國人早被吃光死光,又豈能有民族生命無比綿長,民族單位無比拓大之今日?
歷史上有一個轟動全中國的運動,那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有喚醒民族革命的積極意義,同時也存在一些消極因素。這場運動的提倡者們都認為封建禮教有吃人的本質(zhì),而孔教的核心便是封建禮教,因此,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掀起了一場狂熱的批孔運動——“打倒孔家店”。
代表人物陳獨秀說:“獨尊孔氏,則學術(shù)思想之專制,其湮塞人智,為禍之烈,遠在政界帝王之上。”由此可見,當時人們對孔孟之道的誤解之深,厭惡之深。
后來李大釗評論孔教說:“錮蔽其聰明,天閼其思想,銷沉其志氣,桎梏其靈能,示以株守之途,絕其邁進之路。”話里話外,無不透露出對孔孟之道的批判。
梁先生疾呼孔子有功有過,不可全盤否定。站在客觀的角度來看,孔子提倡的禮樂之道在梁先生當時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下是極為被批判的,時至今日,也常為人所詬病。但是,孔孟之道中的禮教與近代的“吃人的禮教”是不等同的。在這一點上,梁先生認為,類如所謂“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者皆出自后儒。也就是說,近代所謂“吃人的禮教”并非是孔孟之禮教,而是禮教后來發(fā)展的模樣。換句話說,孔孟之禮教,有它獨到的好處。且不說他對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的積極影響,就從眼下看,它仍有極大的參考意義。
孔子的思想以“仁”為核心,而孟子的民本思想也是對孔子之“仁”的繼承。在“仁”的核心中,孔子以孝悌為根本。可見,孔子對孝悌之道的重視。生活中,特別是在當今這個以聲色名利為重的社會中,這對那些看輕孝悌之道的人來說,不正是一面明鏡嗎?
梁先生獨能生命化孔子,因為他懂儒家的精華。孔孟之道中的禮教,事實上不是近代“吃人的禮教”。孔子所強調(diào)的“禮”與“仁”,不是一種行為上的束縛,而是道德上的要求。因此,梁先生疾呼:儒家不是宗教,是道德。因此,作為后人的我們,要繼承的是孔子的“活的禮教”,特別是其“仁”之本——孝悌之道。
關(guān)于孝悌之道,孔子曾告誡弟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如今,這些句子不依然是能讓為人子女者不斷反省自己的良言警句嗎?有多少人會捫心自問,有多少人要掩卷自責,又有多少人喜樂憂懼一股腦兒地涌上心頭?可以說,這些話無時無刻不給人以情感的激發(fā)和人性的啟迪。
人生于世,我們當時時謹記孝悌之道,做一個孝順的人,方不枉為人。若不然,麻雀尚能反哺,何況是我們?nèi)祟惸兀坑趾螞r是21世紀受過現(xiàn)代文明教育的人呢?
人生中,我們也應(yīng)當本著客觀的眼光去看孔孟之道,去評價孔子的禮教思想,將孔孟之道的精華部分,特別是孝悌之道,作為自我修持的明鏡,做一個懂孝悌之道、有道德的人,這樣一來,才能享受無價的親情帶來的天倫之樂。而這,也不失為人生的一種大智慧。
上一篇:《為人要盡力而為》梁漱溟的人生智慧
下一篇:《義由心生,無愧于心》梁漱溟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