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欧美乱伦,黄片免费在线视频,国产深夜福利视频在线,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中,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即位上宋太祖表(臣本于諸子)》原文、賞析、題解、注釋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2-03-28 12:05:22

即位上宋太祖表(臣本于諸子)

【原文】

臣本于諸子[1],實愧非才,自出膠庠[2],心疏利祿。被父兄之蔭育[3],樂日月以優游[4],思追巢許之余塵[5],遠慕夷齊[6]之高義。既傾懇悃[7],上告先君,固非虛詞,人多知者。徒以伯仲繼沒,次第推遷,先世謂臣克習義方,既長且嫡,俾司國事[8]。遽易年華,及乎暫赴豫章,留居建業,正儲副之位,分監撫之權[9]。懼弗克堪,常深自勵,不謂奄丁艱罰,遂玷纘承[10],因顧肯堂[11],不敢滅性[12]。然念先世君臨江表[13],垂二十年,中間務在倦勤[14],將思釋負。臣亡兄文獻太子弘冀[15],將從內禪[16],已決宿心,而世宗敦勸[17]既深,議言因息。

【題解】

南唐自公元958年割淮南之地以奉后周,已去帝號、年號,奉周之正朔,表示附庸之意。公元960年趙匡胤立宋代周之后,改年號為建隆,南唐同時改行紀年,以示對宋朝的依順。就在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961)的六月,李璟死于豫章(今南昌)。七月,靈柩運回建業(今南京),舉辦喪事。同年秋,原來留守南京的太子奉喪即位,改從嘉舊名為煜。尊母后,冊皇后,封立諸弟為王,任命重臣,大赦天下。自此,李煜正式登基,成為南唐國君,并即刻向宋朝傳遞消息。據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記載,建隆二年八月甲辰,李煜先派桂陽郡公徐邈北上,向宋太祖進奉父親李璟的遺表。九月壬戌,再遣中書侍郎馮延魯攜貢金北上,向宋太祖進奉自己手書的即位之表。《宋史》卷四百七十八《南唐李氏世家》記載更為詳細:“(李煜)遣戶部尚書馮泌(延魯)來貢金器二千兩,銀器二萬兩,紗羅繒彩三萬匹,且奉表陳紹襲之意云云。”李煜即位后遣臣朝見宋朝,這種程序的先后與使者官階的高低安排,都可見初登基的李煜對宋朝極盡恭敬之心。

這篇上表即當時由馮延魯奉上,題目當然為后人所改寫。因“太祖”乃趙匡胤死后的廟號。有學者認為這篇表錄自《宋史》卷四百七十八,沒有奏章的范式,當不是完整的文字。《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記載此事說:“唐主手表自陳本志沖淡,不得已而紹襲,事大國不敢有二,鄰于吳越,恐為所讒。”據此,當知本文應是上表的主體。

李煜表達了三層意思,其一,“不得已而紹襲”;其二,“事大國不敢有二”;其三,“鄰于吳越,恐為所讒”。其一二或許是例行公事,但其三卻是李煜要申述的重點。李煜表明,自己對大宋忠心耿耿,卻不能避免吳越的讒言而激怒大國。先表示南唐軍隊一定會自我約束,然后再懇求宋朝一定要燭鑒是非,正確審視南唐和吳越的矛盾。事實上,作為南方兩大割據政權之一的吳越國彼時的處境同南唐一樣。錢俶雖位在君王,但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也是自顧不暇。而李煜之所以在這里鄭重提出,實際上是表明自己清楚形勢利害,希望宋太祖不要以此為口實而向南唐動武。通觀這篇上表,闡明己意,斟酌其詞,言辭謙卑。但李煜期望以禮義來打動甚或約束宋朝的擴張,實在是太天真了。《宋史》記載趙匡胤收閱這封上表,僅淡淡說了句“太祖詔答焉”。公元975年的冬天,金陵圍城已近一年,破滅在即,李煜派徐鉉去向宋太祖言理說情,殿廷之下,請問“李煜何罪?”開始時,趙匡胤還耐著性子聽著徐鉉的說辭,聽得不耐煩時,打斷了徐鉉,說了一句:“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東都事略》卷二十三)

【注釋】

[1]臣本于諸子:南唐中主李璟十子二女。陸游《南唐書》卷十六:“元宗(李璟)十子:弘冀(長子)、弘茂(次子)、后主(六子)、從善(七子)、從鎰(八子)、從謙(九子)、從慶、從信,凡八人可見,而從慶、從信失其官封,又二人并逸其名。鐘皇后生弘冀、后主、從善、從謙,自弘茂以下,皆不知其母。”

[2]膠庠(xiáng):周代學校名,周時膠為大學,庠為小學,后世通稱學校為“膠庠”。

[3]蔭育:庇蔭養育。蔭,庇蔭,指封建時代子孫因先世有功勞而得到封賞或免罪。

[4]優游:悠閑自得。

[5]巢許:巢父和許由的并稱,二人皆是傳說中的隱士。巢父,堯時的隱士。晉代皇甫謐《高士傳·巢父》:“巢父者,堯時隱人也,山居不營世利,年老以樹為巢而寢其上,故時人號曰巢父。”許由,相傳堯讓以天下,不受,遁居于潁水之陽箕山之下。堯又召為九州島島長,由不愿聞,洗耳于潁水之濱。余塵:后塵。比喻在他人之后。

[6]夷齊:伯夷和叔齊的并稱。二人為商末孤竹君之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齊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叔齊也不愿登位,一起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見《呂氏春秋·誠廉》《史記·伯夷列傳》。

[7]懇悃(kǔn):懇切忠誠。

[8]“徒以伯仲繼沒”至“俾(bǐ)司國事”數句:在李璟諸子中,庶子排名于李煜前的二哥弘茂保大九年(951)七月卒,其余亦皆卒;李璟正室鐘氏所生四子中,李煜排名第二,其大哥弘冀顯德六年(959)九月卒,李煜于是一躍成為王位第一繼承人,同年九月由鄭王徙封為吳王,以尚書令知政事,居東宮。推遷,推移變遷。先世,前代,祖先。這里指去世的父親李璟。義方,行事應該遵守的規范和道理。俾,使。

[9]“及乎暫赴豫章”至“分監撫之權”數句:豫章,即洪都,今江西南昌。建業,即金陵,今江蘇南京。正儲副之位,指立為太子。儲副,國之副君,指太子。監撫,指監國、撫軍,為太子的職責。

[10]不謂奄丁艱罰,遂玷纘(zuǎn)承:元宗遷都后,“豫章迫隘,宮府營署皆不能容,群臣日夕思歸,國主悔怒”,“六月,國主殂于南都,年四十有六”。太子嗣立于金陵,更名煜。奄,忽然,驟然。丁艱,即丁憂,亦稱丁家艱,指遭逢父母喪事。舊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喪,三年內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玷,猶“忝”,自謙之詞。纘承,繼承。纘,繼也。

[11]肯堂:指繼承父業。《尚書·大誥》:“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孔穎達傳:“以作室喻政治也,父已致法,子乃不肯為堂基,況肯構立屋乎?”后因以“肯堂肯構”或“肯構肯堂”比喻子能繼承父業。

[12]滅性:謂因喪親過哀而毀滅生命。

[13]江表:江外。泛指長江以南的地區,這里指南唐統治區域。

[14]倦勤:謂帝王厭倦于政事的辛勞。語出《尚書·大禹謨》:“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載,耄期倦于勤。”孔穎達傳:“言已年老,厭倦萬機。”

[15]文獻太子弘冀:指李煜的大哥李弘冀。陸游《南唐書》卷十六:“弘冀,元宗長子,故唐之末,民間相傳讖曰:‘有一真人在冀川,開口張弓向左邊。’元宗欲其子應之,乃名之曰‘弘冀’。”“顯德六年七月,弘冀屬疾……九月丙午,卒。有司謚曰‘宣武’。句容尉張洎上書,謂世子之德,在侍膳問安,今標顯武功,垂示后世,非所以防微杜漸也……元宗果大以為然,改謚曰‘文獻’。”

[16]內禪:古代,帝王傳位給內定的繼承人稱“內禪”。

[17]敦勸:敦促勸勉。

【譯文】

臣在諸子之中,自愧并非有才之人,自從離開學校,就淡薄利祿。享受著父兄的庇蔭養育,逍遙度日,追念巢父和許由的遺風,遠慕伯夷和叔齊的高義。我把內心的真實想法已經向先父傾訴,這也并非虛詞,眾人多知此事。只因兄長們先后去世,依次推移,先父認為臣通曉為人處世之道,既年長又是嫡出,于是命我管理國事。時間飛逝,等到先父南赴豫章,臣留居建業,確立了儲君的地位,分擔監國撫軍之權。臣擔心不能勝任,常常深自勉勵,不想又遭遇丁憂之罰,于是勉為其難繼承父業,為此又不敢過分悲傷。想到先世君臨江表,已近二十年了,中間常常倦于政事,想放下這副擔子。臣亡兄文獻太子李弘冀,本來已經要按照先父的意圖即位,先父也已經準備禪讓,而周世宗皇帝敦勸之意深切,于是讓位之議也就作罷。

【原文】

及陛下顯膺帝箓[1],彌篤睿情[2],方誓子孫,仰酬臨照。則臣向于脫屣[3],亦匪邀名[4],既嗣宗枋[5],敢忘負荷[6]?惟堅臣節,上奉天朝。若曰稍易初心,輒萌異志,豈獨不遵于祖禰[7],實當受譴于神明[8]。方主一國之生靈,遐賴九天之覆燾[9]。況陛下懷柔[10]義廣,煦嫗[11]仁深,必假清光[12],更逾曩日[13]。遠憑帝力[14],下撫舊邦[15],克獲宴安[16],得從康泰[17]。

【注釋】

[1]及陛下顯膺帝箓(lù):指公元960年。時任后周歸德節度使、檢校太尉、殿前都檢點的趙匡胤發動兵變,即皇帝位,改元建隆,定國號為宋。帝箓,天帝的符命,指令為天子。箓,古稱上天賜予帝王的符命文書。

[2]彌篤睿情:您對我們的感情更加深厚。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二月,南唐中主李璟遷都南昌(今江西南昌),宋太祖遣中書舍人王守貞使江南,對其表示慰問。篤,深厚。睿情,指皇帝的情意。睿,古時臣下對君王、后妃等所用的敬詞。

[3]脫屣:意謂脫掉鞋子,無所顧戀。這里指淡泊名利。

[4]邀名:求取好的名聲。

[5]枋(bìng):同“柄”,權柄。

[6]負荷:擔負,承擔。

[7]祖禰(nǐ):祖廟與父廟,后泛指祖先。祖,自祖父以上各輩尊長。《詩·大雅·生民序》:“《生民》,尊祖也。”孔穎達疏:“祖之定名,父之父耳。但祖者,始也,己所從始也,自父之父以上皆得稱焉。”禰,親廟,父廟。《周禮·春官·甸祝》:“舍奠于祖廟,禰亦如之。”鄭玄注引鄭司農曰:“禰,父廟。”孫詒讓《正義》引《左傳·襄公十三年》孔穎達疏曰:“禰,近也。于諸廟,父最為近也。”

[8]神明:天地間一切神靈的總稱。

[9]覆燾(dào):亦作“覆幬”,猶覆被,意謂施恩,加惠。

[10]懷柔:稱籠絡安撫外國或國內少數民族等為“懷柔”。懷,來也;柔,安也。

[11]煦嫗:撫育,愛撫,長養。

[12]清光:清美的風采,多喻帝王的容顏。

[13]曩(nǎng)日:往日,以前。

[14]帝力:帝王的作用或恩德。

[15]舊邦:歷史長久的國家;故國。

[16]宴安:逸樂。

[17]康泰:安樂太平。

【譯文】

等到陛下上應天命而即帝位,您對我們的感情更加深厚,臣也告誡子孫,一定要報答圣恩。臣之前的看輕名利,并非邀名,既然繼承了王位,怎敢忘了自己的責任?唯有堅守臣節,謹奉天朝。若說稍改初衷,產生異心,何止是不遵祖先遺訓,更要受神明的譴責。剛主宰一國的生靈,還需要九天的恩澤。況且陛下懷柔之情廣遠深厚,依仁義撫育百姓,一定會對我們比往日更加照顧。則臣遠憑陛下恩德,下撫舊邦,定能獲得安樂太平。

【原文】

然所慮者,吳越國[1]鄰于敝土,近似深仇[2],猶恐輒向封疆[3],或生紛擾[4]。臣即自嚴部曲[5],終不先有侵漁[6],免結釁嫌[7],撓干旒扆[8]。仍慮巧肆如簧之舌,仰成投杼之疑[9];曲構異端[10],潛行詭道[11]。愿回鑒燭,顯諭是非,庶使遠臣,得安危懇。

【注釋】

[1]吳越國(907-978):五代十國之一。景福二年(893),錢镠為鎮海軍節度使,移治杭州。后破越州(今浙江紹興)擒董昌,領有兩浙之地。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封越王。后梁太祖朱溫即位,以镠為吳越國王。太平興國三年(978)錢俶舉族歸宋。吳越強盛時領有十三州之地,約為今浙江全省、江蘇西南部、福建東北部。

[2]深仇:積怨甚深的仇敵。

[3]封疆:界域之標記,疆界。這里指邊境。

[4]紛擾:意外事端。

[5]部曲:古代軍隊編制單位。大將軍營五部,校尉一人;部有曲,曲有軍候一人。這里指南唐軍隊。

[6]侵漁:侵奪,從中侵吞牟利。

[7]釁(xìn)嫌:爭端,仇怨。

[8]撓干(gàn)旒扆(liú yǐ):干擾冒犯陛下。旒扆,借稱帝王。旒為帝王的冕旒,扆為帝王座位后的屏風,故稱。

[9]投杼(zhù)之疑:比喻謠言眾多,動搖了對最親近者的信心。典出《戰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曾參者,與曾子同名族,殺人。人告曾子之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也。’織自若。有頃,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夫以曾子之賢,與母之信,而三人疑之,雖慈母不能信也。”杼,織機的梭子。

[10]曲構異端:無中生有,制造事端。異端,意外事端。

[11]潛行詭道:暗行詭詐之術。詭道,詭詐之術。

【譯文】

但臣所顧慮的是,吳越國與敝土相鄰,近似深仇大恨,臣恐怕他們在邊界滋生事端。臣即便管束軍隊,始終不先侵犯他們,避免引發爭端,打擾陛下;但是擔心吳越國鼓動如簧之舌,使陛下產生投杼之疑心;擔心他們無中生有,暗行詭詐,制造事端。希望陛下明察秋毫,洞悉是非,使遠臣滿懷戒懼的懇請得以滿足。

【賞析】

如《宋史》所言,這篇表是“陳紹襲之意”的作品,即作為一個藩國的君主,向宗主國報告自己即位,因為南唐在李璟時候已經向當時的后周世宗皇帝柴榮請求去帝號、稱國主了。在文中,李煜講了三層意思:第一,介紹了自己的履歷。本來從未有繼承父位的打算,只不過天意使然,把自己推上了這個位置,同時在字里行間小心翼翼地透露出自己、包括自己的歷代祖先,其實都沒有什么政治野心。第二,對于現任皇帝的贊美和期許。認為現在的新皇帝即位,對南唐比以前更好,而且:“陛下懷柔義廣,煦嫗仁深,必假清光,更逾曩日。遠憑帝力,下撫舊邦,克獲宴安,得從康泰。”對未來充滿信心。如果說,這兩點是例行公事的話,那么第三點就很有針對性了。李煜說自己的鄰居吳越國,和自己好像有深仇大恨一樣(實際上,作為南方的兩個割據政權,又互為競爭對手,吳越和南唐在李璟在位時就曾經打得不可開交,說是“近似深仇大恨”,事實也是如此),而自己倒是不會先挑起事端,并百般容忍,萬一對方進讒言什么的,希望皇帝能夠明察。這里,李煜用了“投杼”這個母親聽信傳言、懷疑兒子的典故,來說明謠言的力量,同時也放低身段,自居于下位。

通觀全篇,言辭謙卑,語言得體,顯示出李煜的文字功力。

品詩文網
導航:品詩文網 > 詩集 > 李煜 > 當前頁
更多閱讀
猜你喜歡
最新閱讀
文章薈萃
精選專題

詩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