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殿生玉芝龍池上有慶云百官共睹圣恩便賜宴樂敢書即事 ①
欲笑周文歌宴鎬,
遙輕漢武樂橫汾 ② 。
豈如玉殿生三秀 ③ ,
詎有銅池出五云。
陌上堯樽傾北斗,
樓前舜樂動南薰。
共歡天意同人意,
萬歲千秋奉圣君。
【校】
①“生”字,一本作“柱產”二字。“上”字下,一本多“神光照殿”四字。敢,《文苑英華》作“因”。
②遙,凌本作“還”。
③如,顧元緯本、凌本、《唐詩品匯》俱作“知”。
【注】
大同殿: 《唐六典》:“興慶宮之西曰興慶門,次南曰金明門,門內之北曰大同門,其內曰大同殿。”
玉芝: 劉昫《唐書》:“天寶七載三月乙酉,大同殿柱產玉芝,有神光照殿。”“八載六月,大同殿又產玉芝一莖。”
龍池: 《唐詩紀事》:“龍池,興慶宮池也。明皇潛龍之地。”《雍錄》:“帝王之興,悉著符瑞。理固有之,然而傅會者多也。玄宗之名,與隆慶坊舊宅相符,固可命以為瑞矣。《六典》所記曰:‘宅有井,忽涌為小池,周袤數十丈,常有云氣或黃龍出其中。至景云間,潛復出水,其沼浸廣,里中人悉移居,遂鴻洞為龍池焉。’開元初,以為離宮,后又增廣,遂為南內。其正殿名大同殿,殿之東北即有龍池殿,蓋主此池以為之名也。然予詳而考之,《長安志》曰:‘龍池在躍龍門南,本是平地,自垂拱初載后,因雨水流潦成小流,后又引龍首渠波分溉之,日以滋廣。至景龍中,彌亙數頃,深至數丈,常有云龍之祥,后因謂之龍池。’《志》又曰:‘龍首渠者,隋城外東南角有龍首堰,隋文帝自北堰分浐水,北流至長樂陂西北,分為二渠,其西渠自永嘉坊西南流經興慶宮。’呂《圖》亦著浐水入興慶池路。則是興慶之能變平地以為龍池者,實引浐之力,人力勝而舊池改,故始時數尺,久乃數頃不難也。至《六典》所紀,乃言初時井溢,已乃泉生,合二水以成此池,則全沒導浐之實,而專以歸諸變化也。《六典》者,中書令張九齡之所領撰,已上而罷令,李林甫繼之,仍加注以奏。凡此掩飾增損,實皆注文,而本文無之,則是諂辭皆出林甫,而非九齡之所得知也。以其人想之,則飾虛成有,自可見矣。”
宴鎬: 成按:《詩經》:“王在在鎬,豈樂飲酒。”本武王事,謂為周文者,誤也。然考宋之問《幸昆池應制詩》亦云“鎬飲周文樂,汾歌漢武才”,豈唐人相襲作周文事用耶?
橫汾: 漢武帝《秋風辭》:“上行幸河東,祀后土,顧視帝京欣然,中流與群臣飲燕。上欣甚,乃自作《秋風辭》曰:‘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攜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水經注》:“漢武帝行幸河東,濟汾河,作《秋風辭》于斯水之上。”
三秀: 《楚辭》:“采三秀兮于山間。”王逸注:“三秀,謂芝草也。”
銅池: 按《漢書·宣帝紀》:“元康四年,金芝九莖產于函德殿銅池中。”師古注:“銅池,承霤是也,以銅為之。”與龍池義不合,亦疑有誤。
五云: 文人多謂慶云五色為五云,或引《周禮·保章氏》之“五云”入注者,非是。
堯樽: 杜審言詩:“堯尊隨步輦,舜樂繞行麾。”
北斗: 《楚辭》:“援北斗兮酌桂漿。”王逸注:“斗謂玉爵。”
南薰: 《家語》:“昔者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上一篇:王維《哭褚司馬》原文、注釋
下一篇:王維《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觀禊飲應制》原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