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雜文《文章與題目》原文與賞析
一個題目,做來做去,文章是要做完的,如果再要出新花樣,那就使人會覺得不是人話。然而只要一步一步的做下去,每天又有幫閑的敲邊鼓,給人們聽慣了,就不但做得出,而且也行得通。
譬如近來最主要的題目,是“安內與攘外”罷,做的也著實不少了。有說安內必先攘外的,有說安內同時攘外的,有說不攘外無以安內的,有說攘外即所以安內的,有說安內即所以攘外的,有說安內急于攘外的。
做到這里,文章似乎已經無可翻騰了,看起來,大約總可以算是做到了絕頂。
所以再要出新花樣,就使人會覺得不是人話,用現在最流行的謚法來說,就是大有“漢奸”的嫌疑。為什么呢?就因為新花樣的文章,只剩了 “安內而不必攘外”,“不如迎外以安內”,“外就是內,本無可攘”這三種了。
這三種意思,做起文章來,雖然實在希奇,但事實卻有的,而且不必遠征晉宋,只要看看明朝就夠。滿洲人早在窺伺了,國內卻是草菅民命,殺戮清流,做了第一種。李自成進北京了,闊人們不甘給奴子做皇帝,索性請“大清兵”來打掉他,做了第二種。至于第三種,我沒有看過《清史》,不得而知,但據老例,則應說是愛新覺羅氏之先,原是軒轅黃帝第幾子之苗裔,遯于朔方,厚澤深仁,遂有天下,總而言之,咱們原是一家子云。
后來的史論家,自然是力斥其非的,就是現在的名人,也正痛恨流寇。但這是后來和現在的話,當時可不然,鷹犬塞途,干兒當道,魏忠賢不是活著就配享了孔廟么?他們那種辦法,那時都有人來說得頭頭是道的。
前清末年,滿人出死力以鎮壓革命,有“寧贈友邦,不給家奴”的口號,漢人一知道,更恨得切齒。其實漢人何嘗不如此?吳三桂之請清兵入關,便是一想到自身的利害,即“人同此心”的實例了。……
四月二十九日。
附記:
原題是《安內與攘外》。
五月五日。
【析】 “九·一八”以后,日本軍國主義加緊侵華步伐,祖國大片河山淪陷,民族命運危在旦夕,抗日救亡運動蓬勃興起。蔣介石卻先后提出 “攘外必先安內”,“安內始能攘外”等賣國口號。一批無恥文人,為其叫嚷鼓噪,為蔣介石集團投降賣國制造輿論。魯迅犀利的目光早已洞穿其鬼蜮伎倆, 英勇地舉起鋒利的投槍,猛地刺向國民黨反動派的心窩。他從1月底起至5月中旬止,采用迂回曲折的戰術,突破壁壘森嚴的文網,在《申報》副刊《自由談》上連續撰文,在嘻笑怒罵,談笑風生中,剝開國民黨反動派的投降面目。魯迅后來將這一時期的戰斗檄文結集為《偽自由書》。《文章與題目》(原題為《安內與攘外》)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發表時署名何家干。
這篇文章從現實談到歷史事件,又以歷史暗喻現實,虛與實相結合,藏與露相交織,顯示了魯迅雜文高超的斗爭藝術。
文章開篇,由虛破題。在從容的風度中,先談文章與題目的關系。仿佛國文先生坐而論道,泛泛而談。接下來卻一個設譬,由虛入實,由曲至直,由遠至近,由隱到顯,一把拎出“安內與攘外”這一事關國家民族存亡的現實重大題目,并一連六個排比,一氣渲染出在此題目上議論紛紜,沸沸揚揚,嘈嘈雜雜,借口談 “安內”與“攘外”的關系,實則眾口一詞,中心都在強調“安內”一一鼓吹反革命內戰。所以魯迅稱之為“不是人話”。然后,一句 “文章似乎已經無可翻騰了,看起來,大約總可以算是做到了絕頂”的輕松諷刺,欲擒故縱,承上啟下。下文又在自問自答中進一步將論題縮小,把筆尖的鋒芒和文章的焦點直接對準 “安內與攘外”的實質,含而不露地戳穿其所玩的“新花樣”不過是“安內而不必攘外”,“不如迎外以安內”,“外就是內,本無可攘”的賣國投降的“漢奸”的勾當。這就將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安內始能攘外”的賣國嘴臉揭露無遺。文章至此又由今而古,由近而遠,由顯而隱,采取迂回戰術,不實指現實,而把筆鋒拉向歷史,列舉明、清政府賣國投降的確鑿史實,在暗示的藝術氛圍中,與現實形成鮮明的類比。以警醒國民,蔣介石正在重演歷史的丑劇,從而達到借古諷今,振聾發聵的目的。
魯迅雜文是黑暗現實里的一朵奇葩,是鋒利而切實的匕首投槍。風沙撲面,虎狼成群的特殊環境和他個人的稟賦,孕育和形成了他雜文獨特的思維方式、文體形態和美學風格。
通過上述對《文章與題目》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魯迅雜文的構思常將發散思維和線性思維統一運用。當他確定了議論的中心是“安內與攘外”后,思維就以此為核心,向四面八方輻射。思維的光束在現實與歷史,時間與空間,橫向與縱向之間馳騁。而每條思維線的運行又嚴格遵循因果律。這就將思維的無限開闊性與思維的邏輯嚴密性統一起來。既表現出詩的意味,又具有政論的風彩。在行文的時候,又將一條條思維線向核心輻射、收攏、聚合。這又使魯迅雜文既散漫無邊,從容不迫,又形神凝聚,鋒芒畢露。
其次,在“在鷹犬塞途,干兒當道”,文化圍剿的白色恐怖下,為了小品文的生存和戰斗的需要,魯迅采取了能實寫則實寫,不能實寫則虛寫,借古諷今的巧妙戰術。這在客觀上又形成了魯迅雜文的潛在結構和深層底蘊。在文體形態上實現了外與內,顯與隱,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的統一。拓展和深化了魯迅雜文的內涵,達到了貌離神合,含蓄蘊藉的藝術效果和充分調動讀者顯意識和隱意識的鑒賞效應。
發散思維和線性思維相結合的思維方式和構思過程,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相統一的文體特征,又構成了魯迅雜文兩種形態或多種形態對立統一的立體型美學風格。似冷實熱,表面輕松幽默,骨子里卻嚴肅冷峻。《文章與題目》所流露出來的冷峻與熱烈,幽默與悲憤,詼諧與沉郁相溶合的特點,正是這種美學風格的體現。
上一篇:魯迅雜文《拿來主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雜文《新秋雜識(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