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年明月何處看。
熙寧十年(1077),蘇軾在徐州知州任上的第一個中秋之夜,與弟弟子由相會,寫下此詩。
前兩句,描寫中秋月的清明。詩人運用了烘云托月之法,先寫暮云收盡,次寫月光清寒,再寫銀河無聲,幾經鋪墊之后,才請出明月玉盤,讓它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轉動,給人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優美意境。寫詩講究煉字。“字者,眼也”(楊載《詩法家數》),前兩句分別煉了“溢”字和“轉”字。如果說“銀漢無聲”為靜,那么“溢清寒”與“轉玉盤”則為動。兩句之中,有靜有動,以動托靜,十分傳神。這種動靜相宜的意境,誰能不覺得美呢?
短短兩句寫景詩,更是一幅月夜圖。詩人給我們打開了這樣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畫卷的背景是中秋之夜,暮云早已悄悄散盡,無垠的天宇里溢瀉著清淡的月光,給人以微微涼意,無聲的銀河在碧天的深處靜躺著;畫卷的近景是一輪晶瑩的玉盤在含情脈脈地轉動著。面對這幅碧空美、銀河美,玉盤轉動更美的月夜圖,讀者似乎也要進入這迷人的中秋之夜的佳境中了。
詩人用清寒形容月光的清涼,用無聲點出銀河的寂靜,然后讓一輪玉盤在深遠的碧宇中運行,未免顯得過于孤寂。假如二八深閨少女獨自一個憑欄欣賞這月,寫下這詩句,定會認為她有某種難言的“幽怨”要寄情于景了。然而,寫這清麗詩句、賞這中秋之月的,明明是以豪放風格著稱于詞壇的蘇軾,可見他的心境深處亦有要傾吐的某種幽情了。但又不能直吐,因為七絕之法講究“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主”,要在眼前景、口頭語中寄寓“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沈德潛《說詩晬語》)。而從詩人“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的慨嘆中,的確讓人微覺到他胸中似乎有什么憂思要吐。不然的話,為什么要擔心“明月明年何處看”呢?這正是含而不露的妙筆。
原來,這最后兩句含而不露的佳句中的確有著“弦外音味外味”。這一年的中秋,是蘇軾與弟弟子由分別五年來的第一次會面。兄弟一見,共賞明月,本是賞心悅目之事,然而就蘇軾來說,與弟弟分別多年,共賞中秋月的機會僅此一次而已。正如蘇軾在第二年(1078)的中秋賞月時,發現弟弟已離開徐州,于是在賞月詩中寫道:“六年逢此月,五年照離別?!痹娙俗宰⒌溃骸爸星镉性拢擦暌?。惟去歲(1077)與子由會與此(徐州)?!逼渌迥昴?不要說兄弟未能團圓共賞中秋明月,就連蘇軾自己的政治生涯也一直處在極不安定的環境之中。熙寧四年(1071),因上神宗書,論朝政得失,忤王安石變法而外調杭州通判任;熙寧七年(1074),又由杭州權知密州;熙寧九年(1077),任知徐州。這種頻頻調動,是他在政治上屢受壓抑的結果。在宦海浮沉不定、人生飄浮難測、兄弟團圓機會難得的情況下,詩人發出了“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的吟嘆,真乃肺腑之言,意境尤為深遠。
七絕講究神韻,“切忌用剛筆,剛則不韻。即邊塞之外,并須斂剛于柔”(施補華《峴傭說詩》),何況寫中秋之月呢?正因為如此,詩人不用剛筆而用柔語。比如:“此生”之后繼以“此夜”;“明月”之后繼以“明年”,在低徊相續、一詠三嘆中盡抒幽幽之情,凄凄之神,柔柔之韻,兄弟相會的難得和對前途渺茫的感慨,因而受到名家的青睞。宋代楊萬里《誠齋詩話》云:“五、七字絕,句最少而最難工,雖作者亦難得四句全好者”,唯獨“東坡云:‘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四句皆好矣?!睏钊f里的評價是有眼力的,他評出了歷代讀者的心聲。
上一篇:《七夕·唐·杜牧》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元日·宋·王安石》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