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汪元量·傳言玉女》汪元量
汪元量
錢塘元夕①
一片風流②,今夕與誰同樂。月臺花館,慨塵埃漠漠③。豪華蕩盡,只有青山如洛。錢塘依舊,潮生潮落。萬點燈光,羞照舞鈿歌箔④。玉梅消瘦⑤,恨東皇命薄⑥。昭君淚流⑦,手捻琵琶弦索⑧。離愁聊寄,畫樓哀角⑨。
注釋 ①元夕:元宵。②風流:風光景象。③漠漠:迷蒙的樣子。④鈿:用金嵌成花狀的美飾。箔:葦子或秫秸編成的簾子。⑤玉梅:白梅花。⑥東皇:司春之神,又東方之神,神話中五天帝之一,明靈威仰。⑦昭君:即王嬙,漢元帝宮人,容貌美麗,舉止閑雅。匈奴求婚,被遣遠嫁,為南匈奴呼韓邪閼氏。⑧捻:按,樂器演奏手法。⑨畫樓:雕飾華麗的樓房。
鑒賞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蒙古兵大舉南犯,南宋王朝戰(zhàn)和兩端舉措不定,至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元人兵臨臨安城下。次年二月,宋降,南宋王朝帝后三宮被擄北上大都,汪元量作為宮廷樂師亦同行。據(jù)詞中“塵埃漠漠”看來,此詞當作于1276年的元宵節(jié),也就是南宋王朝的最后一個元宵。
詞的上闋以問句開篇,“一片風流,今夕與誰同樂”,依舊是熱鬧非凡景,但是如今又有誰能夠共同享樂呢?緣何良辰美景無人共享?“月臺花館,慨塵埃漠漠”是不答之答。露臺賞月、花館尋樂等昔日的風流樂事,如今只能獨自回味。“塵埃漠漠”指蒙古騎軍大舉進犯所揚起的灰塵。原來是兵臨城下,滿城人無心享樂。同是良辰美景,只可惜今非昔比。江山不改,世事多變,昔日的豪華已經(jīng)蕩然無存,只有青山還一如往昔,令人慨嘆不已。唐許渾《金陵懷古》詩中有“英雄一去豪華盡,唯有青山似洛中”便是此謂。而汪元量在其后所作《憶王孫》更是直接借用許渾句,“人物蕭條市井空。思無窮。惟有青山似洛中”。“人物蕭條市井空”便是“豪華蕩盡”的真實寫照。“豪華蕩盡”明指元宵節(jié)的熱鬧景象不可再有,更是整個宋朝昔日的太平景象已不復存在。可是,盡管歷史的潮流變來變?nèi)ィX塘江水卻依舊潮汐奔涌,不關(guān)人間興衰,正如“青山如洛”一般無情。上闋四句話可以分成兩層意思,第二、四句分別是前兩句的同義深化,言簡意賅地寫出了大兵壓境,江山改顏而山河如舊的歷史喟嘆。
下闋由寫外景所透射的歷史喟嘆轉(zhuǎn)為寫內(nèi)景,關(guān)注歷史變遷下宮廷后妃等的心理感受。“萬點燈光,羞照舞鈿歌箔”,“羞照”意謂燈光不明,實指詞人寫作時的元宵節(jié)不再有昔日元宵節(jié)燈火齊明、火樹銀花的繁華景象。一者因為兵臨城下,亡國人由衷地悲哀而無心過節(jié);二者“羞照”實則點明今天的敗落情形實際上是由于南宋統(tǒng)治者偏安一隅,安于現(xiàn)狀,不思奮進,反而笙歌燕舞夜夜作樂引發(fā)。“玉梅消瘦,恨東皇命薄”字面意義是指梅花凋殘,因而怨恨春光不久。實際上“玉梅”還指宋時元宵節(jié)用絹或紙做的假花,為婦女首飾之一,因而代指宮中嬪妃。而“東皇”亦可指南宋皇帝。國運當頭,消瘦的不僅僅是花,更是如花似玉的宮廷后妃,她們遭逢厄運,只能埋怨皇帝的無能,一語雙關(guān),恰到好處。續(xù)寫“昭君”,一個人遠在他鄉(xiāng)孤獨地撥弄琵琶,借昭君的命運表現(xiàn)了敏銳的詞人捕捉到南宋王朝后宮中嬪妃即將面臨的悲慘命運。可是詞人又能何以奈之呢?滿腔的離愁,只能姑且寄托在遠處戍樓傳來的悲壯的號角聲中。“聊寄”實在是情非得已,無可奈何。
亡國人的心聲非 一般人所能體悟,如果說上闋詞人借寫樂景襯哀情尚為尋常,下闋詞人選取宮嬪的心理寫亡國人的心理,則極具代表性,因為她們將面臨的悲慘命運——為奴為仆,并非失寵所能比擬。熟悉宮廷生活的詞人,憐之憫之,卻也奈何不得,皆是亡國人的傷心事。此元宵之詞,亦是亡國之音,因而別有意義。(龔遠會)
綺窗仕女圖 陳少梅
鏈接 《傳言玉女》詞牌。《傳言玉女》調(diào)名典出《漢武內(nèi)傳》中“王母傳言玉女”的故事:漢武帝閑居承華殿,忽見一女子對其自述身世,乃墉宮玉女王子登,每逢七月初七日,王母會暫來人間。當女子言畢,則不知所往。雙調(diào),七十四字,仄韻。
上一篇:《兩宋詞·周邦彥·丹鳳吟》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辛棄疾·卜算子》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