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原文與翻譯、賞析
辛棄疾
夜行黃沙道中①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②,路轉溪橋忽見。
【注釋】 ①黃沙:黃沙嶺,在今江西上饒市西。②社林:圍繞土地廟栽植的樹林。
【詞大意】 在明月當空的夜晚,由于月影的移動,竟驚動了在樹枝上棲息的鵲兒。夜半清風徐徐,蟬鳴四起。黃沙嶺沿途,稻花香氣撲鼻,青蛙的叫聲響成一片,好像是在演奏慶祝豐收的大合唱。遙望天邊,可以隱約看見,還閃爍著七八個星星。忽然飄來一片烏云,走到山前,卻下起兩三點雨來。曾記得,在過去土地廟前的樹林邊,有個茅草房的店鋪,轉過溪上的小橋,突然出現在面前。
【賞析】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落職罷任,翌年即在江西上饒帶湖閑居。宋寧宗趙擴慶元二年(1196),辛棄疾的帶湖房屋被焚,又遷徙上饒鉛山期思市瓜山下新居。詞人前后在上饒度過了20余年的隱退生活。這首詞是詞人在上饒閑居時所寫。詞題說此作作于“夜行黃沙道中”。據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引陳文蔚《克齋集·游山記》說,辛棄疾在黃沙嶺有書堂。此作大約是詞人往其書堂途中構思而作。這是描寫江西農村夏夜景色的詞作,是寫詞人夜行黃沙嶺途中所見所聞所感。它不假雕飾,純用白描手法,寫得清新質樸,自然和諧,恬適幽靜,具有濃郁的農村風味。
開頭兩句,寫某夜明月當空,清光無限。由于月影的移動,竟驚動了在樹枝上棲息的鳥鵲,頻頻起飛。夜半,清風徐徐,樹叢中的鳥兒在不停地鳴噪。前人寫月影驚鳥、月影驚鵲的詩詞,并不乏其作。唐代王涯《秋思》詩:“月渡天河光轉濕,驚鵲秋樹葉頻飛。”寫月光轉動,驚鵲在秋樹葉間頻頻起飛,也是很優(yōu)美動人的。王維《鳥鳴澗》詩:“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寫得很明快,寫出了月出驚鳥,時鳴春澗的意境,不失為是月出驚鳥的名作。辛棄疾月出驚鵲的詞句,可能是從蘇軾“月明驚鵲未安枝”(《杭州牡丹》)的詩句脫化而來,但皆不失為是一幅“明月驚鵲圖”,令人玩味不盡。“別枝”,即伸出的樹枝。據詞人另一首《鷓鴣天·黃沙道中即事》詞寫道:“松共竹,翠成堆。”說明黃沙嶺沿途,翠竹青松,郁郁蔥蔥,風景頗佳。在開頭兩句中,第一句是寫近景,重筆描寫; 第二句是寫遠景,淡筆描寫,起襯托作用。
三、四兩句是倒裝句,正句則為:“聽取蛙聲一片,稻花香里說豐年。”意思是說:清風吹來陣陣撲鼻的稻花香,青蛙好像為慶祝豐收在演奏著歡樂的大合唱。立意新穎,意境優(yōu)美,是詞中的警句,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
下片一、二兩句是高遠鏡頭,寫霎時之間,天氣起了變化,天空飄來片片烏云,明媚的月光已被烏云遮住,在寥廓的天邊,還閃爍七八個星星; 詞人行走到山前,突然降下兩三點雨來。這便催促詞人,需要加快腳步呢!這兩句使用的是倒詞,散文的句法應是:“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這里使用倒詞,不僅音韻和諧,而且更富有詩意。“七八個星天外”,是寫夜半“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景,與“夜行黃沙道中”的詞題密切關合。
最后兩句,方點出詞題。以上全是寫景,這兩句才寫明“夜行黃沙道中”詞人的活動。寫詞人看見烏云片片,又降落兩三點雨,便急忙趕路。詞人仿佛記得,在那土地廟的樹林邊,好像有個草屋的小店,而張望多時也未曾看見,緊走幾步,轉過溪橋,才忽然出現在面前。詞人尋覓茅店,可能是怕天下大雨,好在小店里躲避片刻。
這首詞主要在寫景而不在抒情,不過從詞人對農村將獲得豐收的景象及夏夜恬適幽靜的環(huán)境描寫中,也流露出詞人輕松愉快、怡然自得的喜悅情懷。詞人自己曾說:“案上數編書,非莊即老。會說忘言始知道,萬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感皇恩·讀莊子……》)說明他即使寫出憧憬和平寧靜生活的作品,也并非超然物外,忘懷一切。
上一篇:《蝶戀花》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西里西亞的紡織工人》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