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原文與翻譯、賞析
周濟
柳絮年年三月暮,斷送鶯花,十里湖邊路。萬轉千回無落處,隨儂只恁低低去①。滿眼頹垣攲病樹②,縱有馀英,不直封姨妒③。煙里黃沙遮不住,河流日夜東南注。
【注釋】 ①只恁: 只如此。②攲(qi欺):傾側。③直:通“值”。封姨: 相傳為風神。
【詞大意】 年年的暮春三月,柳絮飄揚在十里湖邊小路上,這時,鶯啼花開的春景就消逝了。柳絮萬轉千回找不到落地之處,只能隨風如此低低飄忽而去。
我觸目所見,滿眼都是頹敗的墻垣,傾側的病樹,即使有剩余下來未被風刮走的花朵,也不值得風神嫉妒去吹落它。煙景里的黃沙遮不住那河流日夜向東流去。
【賞析】 這首《蝶戀花》,上片寫春天消逝,人們習焉不察;下片寫詞人對春去春來的感慨,似有某種寄托,但相當隱晦。
上片共分兩層。第一層描繪年年歲歲的暮春三月重復出現的景象:柳絮飄飛。柳絮飄飛斷送了鶯啼花開的春天。“斷送”猶言完結,不言 “送走”、“消退”而曰 “斷送”,是表示一種沉重的感情,是為了引起讀者警覺。“十里湖邊路” 為地點狀語,謂十里湖邊最容易見到這種極平常的現象。暗示人人皆可見到,但無人理會。第二層兩句還是說柳絮,“萬轉千回”指柳絮過于輕微,身不由己,不能自持,四個字狀物極傳神。結句“隨儂只恁低低去”,突出柳絮輕賤之物只能在低處隨風而逝。這里用了“年年”、“三月”、“十里”、“萬轉千回”這些數量詞細致描寫反復出現的一種自然現象,很容易使人想到社會生活中也有類似情況,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斷送繁華,驅趕人們到處漂泊,居無定所。
下片描摹園林衰颯之景,也分兩層。開頭兩句令人觸目驚心:“滿眼頹垣攲病樹,縱有馀英,不直封姨妒”。上片“柳絮”是寫個體,這里“滿眼”顯然是群體,可能是某處自然景觀,也可能是某處園林。“頹垣”、“病樹”,一片荒涼破敗景象,昔日繁華,今皆消歇。整個群體衰敗,置身其中個別花朵(馀英)早晚亦當凋謝。第二層說“煙里黃沙遮不住”,可能是化用秦觀《千秋歲》詞:“柳邊沙外,城郭春寒退”的句意,言園林頹敗,荒煙、蔓草、黃沙,春來春去,遮蓋不住這樣一個嚴酷的事實:“河流日夜東南注。”這是化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意思。孔子見河水日夜奔流永不復返,聯想到生命流逝,含有珍惜人生、自強不息之意。詞人以這句話收束全篇,也是提醒世人對生命流逝永不復返,應及早警覺。
全詞上下片對比了幾種春景的消逝,集中體現自然規則之不可抗拒,但絕非 “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張九齡 《感遇》) 因為詞以 “年年” 開始,統領全篇,隱約暗示: 柳絮飄逝,來年可以再生; 鶯花斷送,來春定會重現; 園林頹敗,異日亦可復蘇,這些皆不足為哀,常人亦以平常的現象視之。詞人是逐步由淺入深地啟人深思,柳絮飄逝,春景斷送,成片林木群體頹敗,最后突出 “逝水不返,青春不再”,這才是值得嗟嘆的。從上片描寫之微同下片結語聲勢之巨的對比中可以體會詞人的警世之意。詞人將工筆刻畫同粗筆揮灑結合起來,融婉約清麗、豪放壯美于一爐,以上下片的強烈反差促人警覺。
周濟是強調比興寄托的,但常有詞意隱晦的毛病。這首《蝶戀花》詞就是如此。周濟因率武士緝私有功,在揚州以鹽商酬謝的重金安度優裕的歲月。47歲時忽然醒道:“吾多年來,一念所誤,乃至此!”遂散余金并房舍,至南京隱居讀書,謝絕豪士相訪,以著述為業。(《清史列傳》卷七十二《周濟傳》) 這段經歷說明詞人對生命價值的追求珍惜乃在富貴逸樂之外。似乎有助于我們對這首詞的理解。
上一篇:《蝶戀花》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西江月》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