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陳章甫》言情贈友詩歌
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
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
陳侯立身何坦蕩,虬須虎眉仍大顙②。
腹中貯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③。
東門酤酒飲我曹,心輕萬事如鴻毛。
醉臥不知白日暮,有時空望孤云高。
長河浪頭連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鄭國游人未及家④,洛陽行子空嘆息。
聞道故林相識多,罷官昨日今如何?
李頎的贈別詩,善于運用傳神之筆,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外部特征,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陳章甫是位“一臥嵩丘,二十余載” 的志士高人,這首詩以贊慕的口吻,簡凈的筆墨,出色描繪了陳章甫的磊落胸懷,高潔自守的節操和耿介傲世的個性,同時表達了摯友之間離別的依戀不舍和惆悵心情。
起首四句先點出此次送別的環境、節候及情緒。詩人用輕快的筆調,鮮麗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初夏風光圖:四月南風習習,田野里大麥正是一片金黃; 棗花未落,桐葉漸結成蔭; 四周青山,一路作伴,駿馬歡馳,不時嘶鳴,一派清新宜人的田園風光,不禁也勾起詩人的一陣思鄉之情。方東樹曾評此詩開頭的描寫是 “奇景涌出”,詩人正是借此 “奇景”表示對于友人歸隱故鄉的企慕與肯定。
中間八句是塑造陳章甫形象的重點段落。詩人抓住陳章甫的內心和外貌特征,用簡練鮮明的語言,速寫素描的手法,將一位自負清高、不同流俗的高士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陳侯”四句,先從總體上寫出陳章甫的與眾不同,他襟懷坦蕩,胸藏萬卷,有著豪爽出奇的相貌,犟直的性格和非凡的抱負。“虬須虎眉仍大顙”,全詩只此一句從正面描寫其容貌,猶如一幅逼真的肖像素描,不僅抓住了陳章甫的外貌特征,而且也能顯示其性格特點,刻畫得傳神之至。“腹中”二句寫陳章甫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抱有經邦濟世的大志,積極出山入仕,不肯混同凡庸之輩碌碌終生,老死山林。陳章甫曾于玄宗時應舉制科,吏部因他無籍而不予錄取,后經他上書申訴,始得登科。“不肯低頭在草莽” 當即指此次應舉事。
“東門”四句就此次送別進一步刻畫陳章甫的形象。陳章甫登第后官至太常博士,后被罷官歸鄉。這首詩可能即是詩人此次送陳章甫歸鄉時所作。詩人直接從這次被罷官說起,寫陳章甫不以功名為累,不以罷官嬰心,輕視世事,脫略形跡,卻能看重友情,歡飲至醉。“有時空望孤云高”,寫他脫盡塵俗,寄托孤云的清高志尚,也反映出他在做官時不肯同黑暗勢力同流合污、潔身自重的高尚品節。
“長河”六句緊承上段,結出送別情意。長河浪險,津梁無渡,既是實記送別時情景,又暗寓陳章甫在仕途上遭遇艱險,而又缺乏援濟,不得不去官還鄉,歸隱山林。“鄭國”二句寫出了詩人對于友人的依依惜別情思和無力援助的深沉感慨。末二句詩人懸想陳章甫返歸故林之后情景,借以表達對友人的安慰之情。陳章甫本是志在山林的高潔之士,如今去官歸隱,正遂其初志,況故林相識頗多,此次舊友重逢,定會歡迎他的重返山林。而末句以反問作結,尤顯得意味深長,余韻無窮。
這首詩以出色的景物描寫開頭,為全篇定下輕快明朗的基調,增色不少,使整首詩情采兼勝,詩中人物形象鮮明生動,聲調激昂,感情深婉。方東樹曾評其詩 “纏綿情韻,自然深至”,此詩亦具有此種特色。
注釋
①陳章甫: 江陵 (今湖北)人。開元間進士,官至太常博士。②虬須: 蜷曲的胡須。大顙: 寬大的額門。③草莽: 草野。④鄭國: 即洛陽,春秋時屬鄭國。
上一篇:《送鄭郎赴粵西幕府》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送魏二》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