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橋》原文與翻譯、賞析
范成大
南望朱雀門①,北望宣德樓②,皆舊御路也。州橋南北是天街③,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④?”
【注釋】 ①朱雀門: 汴京 (今開封市) 舊城南有三門,中曰朱雀。②宣德樓:汴京宮城正南的門樓。③天街:指京城的街道,這里指本詩題下自注中的御路。④六軍:古時天子有六軍,此指南宋軍隊。
【詩大意】 州橋往南往北是北宋時汴京的御道,在這里,父老們年年期待著南宋的皇帝收復中原,回駕舊都。當南宋的使者從此經過時,他們強忍淚水哭泣著向使者詢問: “咱們的軍隊何時真能打回來?”
【賞析】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大學士的身份,充任祈請國信使,出使到金。他沿途經過了淮河以北的北宋故土,寫詩一卷和日記《攬轡錄》一卷。詩共72首,全是七言絕句,大多寫沿途的所見所感,以表達懷念故國的深情。這首 《州橋》,就是詩人途經北宋故都東京汴梁時寫下的。這里所寫的州橋,正名為天漢橋,在汴京宮城南面,建筑在汴河上,正對著御道。在這首詩中,詩人借州橋、御道這些北宋故都的遺跡,以抒發故國之感和離黍之悲。
詩的第一句 “州橋南北是天街”,以平常語寫州橋的位置及與州橋相連接的天街。北宋時期,天街、州橋一帶是汴京城內既莊嚴又繁華的地方。據 《東京夢華錄》 卷二《御路》 記載: “自宣德樓一直南去,約闊二百余步。兩邊乃御廊,舊許市人買賣于其間,自政和間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兩行,中心御道,不得人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杈子之外。杈子里有磚石瓷砌御溝水兩旁,宣和間盡植蓮荷,近岸植桃李梨杏,雜花相間,春夏之間,望之如繡。”昔日的繁華都城如今已淪入金人之手,這州橋、這天街,在經歷了兵荒戰亂之災和故國淪亡之難以后,而今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詩人沒有直說,卻轉而寫與這州橋和天街有關的汴京人民:“父老年年等駕回”。那些淪為亡國奴的中原父老們,飽嘗了國亡家破之痛,他們都殷切地盼望著南宋的軍隊收復中原;而生活在汴京的遺老們,更是日日翹首期待著南宋的皇帝能一統山河、回駕汴京。每當他們走過這昔日的御道或佇立在這汴河橋頭時,怎能不撫今追昔、喟然感嘆?怎會不寄托他們對南宋朝廷的期待之心呢?可是,他們年復一年地盼望,卻年復一年地失望,偏安、茍和的南宋朝廷已無收復之心,早已是“直把杭州作汴州” 了。
第三、四兩句,詩人描寫了這樣一幕動人的情景:當南宋的使者來到汴梁時,街頭的百姓如見親人一般,悲傷、喜悅、憂慮、希望,種種復雜的心情交織在一起,他們強忍淚水,禁不住失聲痛哭向使者發問: “咱們的軍隊到底何時能真的打回來?”這樣的情景在金兵占領下的汴梁——金的 “南京”城內,是根本不可能出現的。這里,詩人是借助大膽的想象,用虛筆來寫的,但具有藝術的真實性。渴望南宋驅逐金兵、恢復中原,是當時金兵占領下的北宋遺民的共同愿望和普遍心理。陸游在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曾寫道:“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把遺民“忍死望恢復”的心情形象化了。而“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這兩句,比陸游所描寫的更具體、更生動。它選擇了一個特定的地點、特定的場合,借汴京父老向南宋使者詢問,道出中原人民的心聲。這使詩所抒發的感情更加強烈,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而“真有”二字,又暗含對南宋朝廷的譏諷。
這首詩不但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和濃縮力,而且能把高度概括和濃縮的思想情感以形象化的藝術手法表現出來。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說:“寥寥二十八個字里濾掉了渣滓,去掉了枝葉,干凈直捷地表白了他們(北宋遺民) 的愛國心來激發家里人的愛國行動,我們讀來覺得完全入情入理。” ( 《宋詩選注》)
上一篇:《孔夫子的箴言》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廬山瀑布謠并序》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