鵁?
詞賦曾夸鸀鳿流,
果為名誤別滄洲。
雖蒙靜置疏籠晚,
不似閑棲折葦秋。
【前解】
左太沖《吳都賦》,以旸書于鹍雞 之下,故曰“詞賦曾夸”也。言何意滄洲之別,政復坐累于此,下一“果”字,妙!人人相傳名能誤人,今日乃知真有其事也。“晚”,既在籠中之晚也;“秋”,未至籠中之秋也。“疏”之為言,寬織也;“靜”之為言,好放也,皆極寫其矜愛也。葦不必折,而曰“折葦”者,猶如澤雉,未必五步始得啄,十步始得飲,而必故甚其辭也。“雖蒙”“不似”,與之細商之辭,如祝宗人之玄端而說彘也。
自昔稻粱高鳥畏,
至今珪組野人仇。
防微避繳無窮事,
好與裁書謝白鷗。
【后解】
因言世之求名之人,此豈非饑欲稻粱,飽戀珪組故耶?然而自昔至今,禍害甚著,詎猶不悟,而坐至于此?“防微”者,防其內召,即人之好名之心;“避繳”者,避其外招,即世之操名之人也。謝,慚謝也。
上一篇:金圣嘆《魚庭聞貫》
下一篇:金圣嘆《鸚鵡洲》批注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