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致遠·〔中呂〕紅繡鞋》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晚春
楊柳深深小院,夕陽淡淡啼鵑。巷陌東風賣餳天。
才社日停針線,又寒食戲秋千。一春幽恨遠。
在古典詠物詩中,柳向來被人們看成是多情的 “風流線”。崔道融《柳枝詞》: “霧捻煙搓一索春,年年長似染來新。應須喚作風流線,系得東西南北人。”因此,自《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始,她便以不自覺的情愫藏于人間兒女情意之中。
但是,作為比興詩語意象,“柳”在用法上卻有著一些更微妙的變化。譬如,植于深院中的楊柳,與栽在“長安道上”、“灞陵橋邊”,為離人折取送別的楊柳就有所不同。前者表現的是傷春懷遠,逢春難耐的情思;后者表現的是眼前離愁,執手凝咽的情境。
這首小令的起句“楊柳深深小院,夕陽淡淡啼鵑”,就是借植于深院中的楊柳來暗喻閨思離怨的,既是寫景,也是寫情。而在楊柳之外,夕陽落照,杜鵑聲聲,這些意象無一不是在寫相思。雖然語言色彩顯得平和沖淡,但一縷情思卻綿綿不盡,與李重元《憶王孫》“柳外樓高斷魂,杜宇聲聲不忍聞”的意境很有相似之處。
接下去卻用寫情之筆,轉而布設一幕街巷小景——“巷陌東風賣餳天”。餳(音xing),即麥芽糖。古時賣餳者吹簫以招攬生意。吳萊《淵穎集》卷二引《嚴陵應仲章自杭寄書至賦此答之》詩: “花濃攜酒榼,柳霽賣餳簫。” 所謂“賣餳天”,是指巷陌間賣餳人吹簫賣餳的聲音,這正是春日出游的季節。賣餳者的簫聲穿過街巷,傳到閨中人的耳中,她自然會想起往昔相偕春游的追憶。
作者接連選取了“社日”和“寒食”這兩個最能代表春天的節日來寫婦女的活動。據《墨莊漫錄》載:“唐宋婦人社日不用針線,謂之忌作。”周邦彥《秋蕊香》詞:“問知社日停針線。”可見當時“社日”是閨中婦女們一心向往春游的日子,到了這一天,她們急不可待地放下手中的針線,梳妝打扮,去踏青,去幽會……可是這首散曲中的女主人公看著女伴們歡聲笑語結伴而去,自家卻感到情緒厭厭,空蕩寂寞,比平日更加重了相思之情。因是“忌作”的日子,不得不停下針線;停了針線卻又無事可做,這番愁悶又怎樣去排遣? 在詩詞曲中往往言而不盡留有余地,需要通過想象來補充。就以此句而言,“才社日停針線”之后便無接續,自然一時難會其意。但若讀過黃公紹《青玉案》詞中的“年年社日停針線,忍相見,雙飛燕”這幾句詞,又能深會其意,便可借此窺知以上的想象其實是十分合情合理的。
“又寒食戲秋千。”這是與上句表現同一心情的對偶句。蹴秋千是古代閨中婦女的一種游戲,按傳統的風俗習慣,秋千是在寒食節架設。在一句里用了一個“又”字,這是和上句中的“才”字相呼應,言其在時間上相距很近。這兩個虛詞深深地表達出女主人公內心深處的相思之苦。她無心與女伴們一起歡樂,而每逢社日、寒食,又不能不應景隨時,這苦衷無人可訴,所以才引出結尾一句:“一春幽恨遠”。本來是一春“良辰美景奈何天”,卻變成了“一春幽恨”無人管,無怪詩家要大煞風景地道出“人間易得芳時恨”了。
上一篇:《聶勝瓊·鷓鴣天寄李之問》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李致遠·〔中呂〕迎仙客》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