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原文與翻譯、賞析
勃洛克
好像又是那輝煌的年代,
可三駕馬車卻已破爛不堪,
輪輻深深陷在車轍里,
搖搖晃晃,簸簸顛顛。
俄羅斯啊,貧困的俄羅斯,
你那小小的灰色木房,
你那隨風飄揚的歌曲,
就像我初戀時的淚珠一樣!
我不會憐憫你,
但為你我把痛苦背負在身上,
不論你陷于何人之手,
不論你驚人之美失落在何方!
即使他把你誘惑、欺誆,
你也不會消失,不會滅亡,
只有那無窮無盡的憂慮啊,
會遮蔽你那美麗的臉龐。
有什么辦法呢?憂心更令你痛苦,
你的眼淚像喧騰的河水在流淌,
可你仍然是你——有森林,有田野,
帶花紋的頭巾使你依然是那樣端莊……
當你那閃爍著火花的目光
從頭巾下眺望道路的遠方,
當車夫低沉的歌聲
憂郁地在空中回蕩,
不可能的都將變成現實,
漫漫長路也會顯得輕爽! ……
(胡斌 野里 譯)
【賞析】 俄羅斯祖國,是吸引著歷代俄羅斯詩人為之傾心歌唱的永恒主題。勃洛克在這首詩中,以飽蘸情感的筆墨,抒發了自己對祖國的摯愛、憂思和熱望。
作為俄羅斯的象征,“三駕馬車”較之果戈理筆下的形象已大不相同。果戈理曾經熱情地把俄羅斯比做朝著光明的前途奔騰不息的三駕馬車,然而,歷經半個世紀的坎坷,到了勃洛克時代,這輛馬車早已失去了當年的活力與風彩,它破敗了,損毀了,疲憊的老馬拖著沉重的車輪艱難地碾著泥濘的路,貧困的俄羅斯舉步維艱,到了 “呼啦啦似大廈傾”的崩潰邊緣。這首詩寫于十月革命的前一年,詩人敏感地把握了時代脈搏的律動,并在詩中準確地表現出來。
盡管如此,勃洛克仍矢志不渝地愛著這片生于斯養于斯的土地,他日夜依傍的故鄉。他在病重時,曾斷然拒絕臨時出國就醫的建議,把離開祖國看作是一種恥辱。由此可見他對祖國生死相依的情感之一斑。正是源于這種純真的感情,詩人才為他多災多難的祖國傾灑下“初戀時的淚珠”。孰不知,又有多少難以言傳的情愫浸透在那“隨風飄揚的歌聲”里! 若非誠之所至,恐怕很難找到如此形象而貼切的比喻。
自然地,祖國的形象幻化為一位具有 “驚人之美”的姑娘。這是詩人癡心熱愛的戀人。單純、幼稚的姑娘受到惡魔的花言巧語的蠱惑、誘騙,為自己的不幸而倍加傷感。這里,詩人用俄羅斯大地上“喧騰的河水”來比喻姑娘的漣漣涕淚,十分富于感染力。在另一象征層面上,又以姑娘的眼淚來比“喧騰的河水”,表現整個俄羅斯的巨大悲哀。故此處的雙重象征意象極為精巧。顯然,這個以詩人的情敵身份出現的“他”指的是肆意蹂躪祖國、愚弄人民、企圖把祖國引向歧途的專制者。對于姑娘來說,不幸的命運絲毫無損于她的奕奕風采,她歷經磨難卻并不屈服,而是頑強地承擔著痛苦,表現出一種悲愴美和崇高美。俄羅斯大地上郁郁的森林和廣袤的田野織就的 “帶花紋的頭巾” 更裝點出她的端莊,不由得令人肅然起敬。
最后一段,詩人的筆調隨著姑娘“閃爍著火花的目光”一轉而變得明快起來。他義不容辭地承擔著姑娘的痛苦,也為姑娘生命的轉機而欣喜若狂。勃洛克把自己和祖國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
全詩貫穿著的兩個象征意象——三駕馬車和美麗的姑娘,在結尾處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祖國的形象。從馬車夫憂郁的歌聲中,我們不難聽出,不久的將來,這駕馬車就會到達那泛出希望之光的遠方。這里又回蕩起果戈理式的旋律: 俄羅斯的力量無窮無盡。
上一篇:《使至塞上》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八聲甘州》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