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杜 甫①
暮投石壕村②,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③。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④,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注釋】
①杜甫:見《蜀相》。
②石壕村:在今河南陜縣石壕村。
③鄴城:唐代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戍:駐守。
④河陽:今河南孟縣。
【詩本事】
此詩作于乾元二年(759)春。杜甫在洛陽至華州的途中親眼目睹官府強行拉夫的殘暴景象,以及人民遭受的深重痛苦,遂寫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別”,此詩為其一。
【賞評】
杜甫曰“詩圣”,其詩曰“詩史”。名作《石壕吏》,乃其“詩史”之一。日落時分,詩人路經石壕村投宿一老夫婦家。深夜,熟睡的詩人被猛烈的砸門聲驚醒,側耳傾聽,原來是“有吏夜捉人”!“捉”字在此用得極好,把軍吏的霸道橫行之狀淋漓在紙上。老夫妻倆好像對這種“夜捉人”的事情習以為常了,老翁聞風迅速越墻而逃,老婦則慢吞吞地出門周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怒”與“苦”相對成詩,讀之讓人感情難以自控,悲憤不已!老婦的訴苦想來應是低聲下氣的:“我的三個兒子都守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托人捎回一封信,說我另外兩個兒子都已經死了。唉!活著的人還可以暫時保命,死了的人可就再也活不過來了!我們家已經沒男人了,只有一個還沒斷奶的小孫子,他媽連件出門的衣服都沒有!若是官爺非要捉個人,我老婆子可以跟你們走,現在走還來得及給河陽的兵做早飯!”漸漸地詩人聽不真切雙方在說什么了,過了一會兒傳來老夫妻倆幽咽的哭泣聲。天明詩人離開時,便只剩老翁一人了!“詩史”樸實無華的字眼里,流淌著百姓止不住的淚!
【詩評選輯】
①明·陸時雍《唐詩鏡》:其事何長!其言何簡!
②清·浦起龍《讀杜心解》:《石壕吏》,老婦之應役也。丁男俱盡,役及老婦,哀哉!
③清·徐曾《而庵說唐詩》:用意精細,筆又質樸,又妙在一些不漏子美身份。
④近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引吳汝綸曰:此詩尤嗚咽悲涼,情致凄婉。
上一篇:元 稹《田家詞》察古觀今詩賞析
下一篇:民 謠《神雞童謠》察古觀今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