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延禮郭蓁
幽燕烽火幾時收, 聞道中洋戰未休。
漆室空懷憂國恨, 難將巾幗易兜弓鍪。
秋瑾
這首詩是秋瑾前期的作品,約寫于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事變時期。庚子之役,八國聯軍進占天津、北京,殺燒淫掠,無所不為,當時戰火燃遍了半個北中國,首句“幽燕烽火”指此。是時詩人住在湖南,已嫁給湘潭的王子芳,并生有一子。王家是一個富商,封建家規甚嚴,秋瑾如處牢籠,對于北方的戰事并不十分清楚,故云“聞道”。當時秋瑾雖靜處深閨,但她并未忘懷國事,她擔心北方戰火的蔓延,而于八國聯軍對中國的侵略尤感憂心仲忡。可是迫于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束縛,使她無法披上戰袍去征戰殺敵,因而心中感到無限憂慮。詩人以漆室女自比,正表現了她的真摯的愛國熱情。相傳魯國漆室邑有一女,久未出嫁,一天依柱嘆息說:“魯君老,太子幼。”一鄰婦說:“此卿大夫之憂也。”女對曰:“不然。昔有客馬逸踐吾國葵,使吾終歲不飽葵。魯國有患,君臣父子被其辱,婦女獨安所避乎?”(見《列女傳》卷三)天下興亡,人人關注,婦女也不能逃避其責。深閨時代的秋瑾正是這樣一位真誠的愛國主義者。也正是這種摯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促使秋瑾成長為一位堅強的革命者。
這首七絕,雖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個字,但它具有相當深刻的思想容量。詩題曰“杞人憂”,但這并非《列子·天瑞》篇中所說的杞人憂天,而是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命運的熱切關注,對祖國遭受侵略、面臨瓜分危機的深沉思索和無限憂慮。詩中“漆室女”的典故,更加深化了這一主題的思想意蘊。
這首詩語言質樸無華,表達了詩人感情的真實與誠摯,我們從中看到一位深閨女子對國事的焦慮和報國無門的抑郁與苦悶,字里行間洋溢著詩人的愛國深情。《杞人憂》是秋瑾前期作品中值得珍視的一篇佳作。
上一篇:吳永坤《雜詩四首(之四)》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肖瑞峰《枕上偶成》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