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金山寺》宋山水詩鑒賞
王令
萬頃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寬。
樓臺影落魚龍駭,鐘磬聲來水石寒。
日暮海門飛白鳥①,潮回瓜步見黃灘②。
常時戶外風波惡,祗得高僧靜處看。
金山寺,在今江蘇鎮江西北的金山之上,是古來享有盛名的佛寺,也是江南著名的風景勝地。從古至今,以金山寺為題的詩歌不知凡幾,王令這一首,氣勢磅礴,清新自然,自成高格,堪稱能為名勝之地增色的寫景佳篇。首聯“萬頃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寬”,景觀就極為宏大。首句以江面的壯闊來映襯金山的挺拔秀美:在晴朗的白天,波瀾不驚之時,浩渺的江水 一望無際,清波萬頃,金山雄峙江心,恰如一塊巨大的碧玉沉浸在琉璃般的水里(順便說一句,宋代金山為江心 一島,今已與陸地相連,此詩是寫當時情況)。次句從杜甫《登岳陽樓》詩的 “乾坤日夜浮”一句脫化而出,夸張地寫出包裹金山的浩浩長江的無限寬廣。說整個天地都好象是被收聚在江面上一樣,這就不但寫出江山的壯麗,而且將這位青年詩人氣吞山河的闊大胸襟都形象地展現出來了。
詩的第二聯則繪影繪聲地描寫山頂之寺。詩人并不著眼于寺院的外形與方位,而是以虛實相間的妙筆,以傳“神”為主,棄“靜”取“動”,活畫出山寺獨特的風姿與環境氣氛。“樓臺”一句,不寫靜止不動的樓臺,而是烘虛托實地描繪出那上指藍天、下臨深水的寺廟的搖曳身姿。這里的描寫,從視角形象出發又不受實景束縛,而是運用了豐富的想象。樓臺的影子使得水底的魚龍都驚駭不已,這一夸張的描寫,將山寺的高峻不凡全給表現出來了。“鐘磬” 一句,則以聽覺形象的傳達為主,同時也加進了想象與虛擬的成分。由于山寺高,江面廣,寺中敲鐘擊磬之時,其聲之來,竟使水石也生寒意! 這個“寒”字,意不單在寫景,也含有自己的心靈感受。至于作者為何聽鐘磬而覺聲寒,下文還將交代。
第三聯寫日暮之時從山寺遠眺所見的景致。第五句說: 日色平西之時,遠望海天,焦山、象山相對,形如海的大門,其壯闊之狀令人頓增遐想; 而當目光轉向金山下時,又見江面低飛著白鷗,它們隨波上下,顯得那么自由自在。第六句說: 向西望去,遠處瓜步山前潮水正在降落,留出了一片沙灘,在落日余暉的映照下泛著金色的光芒。以上四句,寫山寫寺,寫遠天近水,寫樓臺、鷗鳥、鐘磬、落日,一切眼所見耳所聞的東西幾乎無所不包,而層次又很分明,極寫景之能事,實際上都是“乾坤都向此中寬”一句的具體鋪展。
詩的尾聯則由景入情,發抒作者登臨縱目之后的感慨。作者意思是說: 金山寺景致雖美麗無比,然而平日江上風波險惡,變幻無常,世人難有登臨游賞的機會,這大好的風光,多半只有寺里的高僧能從容閑暇地在靜處觀看了! 這兩句義含雙關,暗寓深沉的人生感慨。作者是一位有志難伸的流浪漢型的青年詩人,多年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此次來鎮江,也是為著訓幾個蒙童糊口,決非專為游覽而來。因此當他偶然從世路“風波” 中掙脫出來,忙里偷閑地登上金山的時候,就難免要自傷身世、厭惡“戶外風波”而歆羨“靜處”的“高僧”們了。他在縱覽風景之余,心境難免有幾分悲涼。詩的第四句聞鐘磬之聲而覺水石之 “寒”,實際上就是這種悲涼心境的外化,并不僅僅是寫景而已。
上一篇:王績《野望》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趙嘏《長安秋望》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