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
長江衣帶水,歷代鼎彝功。服定衣冠禮樂,聊爾就江東。追憶金戈鐵馬,保以油幢玉壘,熢燧幾秋風。更有當頭著,全局倚元戎。 攢萬舸,開一棹, 散無蹤。到了書生死節,蜂蟻愧諸公。上有皇天白日,下有人心青史,未必竟朦朧。停棹撫遺跡, 往恨逐冥鴻。
王奕,字伯敬,自號玉斗山人,玉山(在今江西省)人。早年和文天祥、謝枋得相善。宋亡以后,曾作過一個時期的遺民。晚年仕元,為玉山教諭。有《東行斐稿》傳于世。
這首詞追憶歷史,感恨傷今,寫得凄愴悲涼,處處表現出國破的隱痛。南宋到了德祐時代(1275—1276),胡馬奔馳,干戈逼地,臨安(杭州)已岌岌可危。1275年2月,南宋權臣賈似道見伯顏自領大軍順江東下,直指臨安,被迫出兵臨戰于池州(今安徽貴池)下游的丁家洲,結果大敗。元軍乘勝渡江南侵,終于在1276年3月占領了臨安。南宋都城淪陷后的第三年,即1279年,遭到了國亡的結局。從全詞的內容看, 可知是作于宋滅之后。王奕作為由宋入元的遺民詞人,在詞中表達了對故國的忠愛之忱,也寫出了對民族英雄的哀悼,對賣國賊的怨恨,反映了宋遺民的共同心情。
上闋是寫元軍渡江直取臨安,宋軍民堅決抵抗,而當權者卻怯敵敗退。“長江衣帶水,歷代鼎彝功”,“長江”謂“一衣帶水”,指江狹如一條衣帶,又比喻僅隔一水,極其鄰近;“鼎彝”,本指古代宗廟常用的祭器的總稱,這里引申釋為“社稷”(國家)。兩句的意思是:一代一代的創立江山基業很為不易,而敵人渡江卻輕而易舉。“服定衣冠禮樂,聊爾就江東”,前一句指冠戴禮儀,意謂保存著的宋代體制;后一句指北宋亡后,姑且偏安江東(史稱“南宋”)。南宋小朝廷遷都臨安,只倚仗有長江為界,指望敵人不能飛渡,不料元軍打了過來,德祐二年(1276)就破了臨安,擄恭帝北去。王奕以含蓄的語言述說了這一史實,流露著對小朝廷不重國事而貪歡逐樂的不滿。國運頹衰,不堪敵擊,難道不正是說明南宋的腐朽嗎?“追憶金戈鐵馬,保以油幢玉壘,熢燧幾秋風”,“金戈鐵馬”,泛指戰事;“油幢”,指古代一種車壁用油涂飾的車子,“幢”,車簾,用它代車;“玉壘”,指壘石,置在城堡上用以為防敵人進攻而準備的石塊;“熢燧”,指古代邊防報警的燃火及生煙的兩種信號,它與“幾秋風”連成一句,系指在烽火狼煙中不能御敵,勢如落葉西風。作者在詞的字里行間流溢著對河山淪變的悲憤,借吟詠戰場上出現的各種戰具這些物象,把“德祐渡江”之戰的實況作了形象的概括。元軍入侵,兇似虎狼,惡若鯨鯢,宋軍民奮力抵御,但無可匹敵,作者對這一慘敗的“追憶”有著飲淚吞聲的痛苦, 于是以氣挾風霜的斧鉞之筆寫道:“更有當頭著,全局倚元戎”。“當頭著”, 系地位顯赫的頭面人物,這兒就是指誤國權相賈似道:“倚元戎”,指聽憑元軍擺布。賈似道,是理宗賈貴妃之弟,1259年以丞相領兵救鄂州,私向忽必烈求和,兵退后詐稱大勝。此后任南宋末宰相,專權多年,并終日淫樂。讓這樣的人領兵在丁家洲抗戰,怎不使斗志喪失殆盡!作者在詞題下注:“過魯港丁家洲,乃德祐渡江之地,有感”,就是有感于此! 事實上,他所率的精兵和戰艦被元軍打得大敗,為元軍席卷南宋都城敞開了通道。作者懷著對這個千古罪人的痛恨, 以“更有”二字推進一層,加重語氣,指出兵敗的直接原因,揭露了他的丑惡面目,作了激烈的抨擊!
下闋是寫那些臨陣脫逃者的可恥,并將他們愧對不屈殉國的民族志士的這種行為作比較,進行評說。“攢萬舸,開一棹,散無蹤”,戰艦畢集江面,看似嚴陣以待,實際上防務松懈,才“開一棹”,即剛出動迎戰,其他船只就倉皇逃遁,潰不成軍。這是“當頭著,倚元戎”的具體場面。聯系上闋結句內容,這下闋的開頭起了承接的過渡作用。“到了書生死節,蜂蟻愧諸公”,“書生”,指文天祥這樣的文人,“蜂蟻”,指貪生怕死的降元者,這些人歸附蒙元趨若蜂蟻。宋室南渡,書生想為恢復大業出力,但小朝廷不能振作,自陷覆亡。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書生決不墮志失節,慷慨赴難,而象賈似道之流的投降派,與之相比,何啻霄壤之別!向元投降的南宋官吏,到了書生以死守節的時候,面對著“諸公”(書生們),難道不覺得羞愧嗎?作者將書生與降元者相為反襯,愈使人感到臧否分明!彼此的是非功過,件件可辨,毫不含糊,故而作者緊接著寫道:“上有皇天白日, 下有人心青史,未必竟朦朧”,天地能察,人心能鑒, 史冊能查,其真相未見得一直是不明不白的,實際上就是說, 一種人可留芳百世, 一種人卻遺臭萬年,詞旨昭然。“停棹撫遺跡,往恨逐冥鴻”,他在這里細按使故國蒙受著恥辱的舊跡, 由往事勾起的一種亡國之恨,隨著遠飛而去的鴻雁悠悠難斷。作者“過魯港丁家洲”停船的地方, 就是“德祐渡江”的地方,故臨舊址而生悲慨。全詞到此煞筆,如秋蟲啜泣,情思哀切!
全詞可以看作是作者為南宋故國寫的一首挽歌,抒發了遺民亡國的沉痛。它從江山輕易丟失的描寫中,藏有對不思復國的南宋朝廷的激憤,從兵敗無比慘重的描寫中,藏有對不思國恥的投降派的斥責,又從書生潔身守義與上述的對比中來昭彰他們的千秋功罪,最后綰入到作者本人回首往事的遺恨中,使該詞的內涵情愫表面化。而所有內容密織成篇,筆路通暢,章法井井,可讀性是相當強的。
上一篇:《水仙子·夜雨·徐再思》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水調詞·陳陶》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