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賞析]
此詩應是仁壽初(601)年楊廣奉詔巡撫東南時作。這時,楊廣已被立為太子,志得意滿,故有 “春花滿正開”之詠。
楊廣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晚年荒淫、殘酷,怨毒播于九州。但他寫下了許多令人贊不絕口的優美詩篇。這看起來似乎很矛盾。要解釋清這一矛盾現象,勢必又涉及兩重性格組合的問題。
魏征在《隋書·煬帝紀》末尾指出: “煬帝愛在弱齡,早有令聞。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于是矯情飾貌,肆厥奸回。” 由此可見,楊廣并不是天生的庸主。他后來之所以變成為獨夫,那是由于不斷膨脹的權勢欲將他推向丑惡一端造成的。他的根本弱點在 “矯情飾貌”。讀他的詩,也應從這方面去看問題。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 ·吳聲歌曲》的一支曲名。據 《舊唐書·音樂志二》記載: 陳叔寶最先創制此曲。郭茂倩 《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此曲歌詩七首,開頭兩首即楊廣所作。這里賞析的就是它的第一首。
此詩通篇寫景。短短二十字,竟將題目里的春、江、花、月、夜等應盡之義一一點明。前兩句展現出一幅幽靜的畫面: 空濛的夜色籠罩著平靜的江面,江兩岸開遍了朵朵春花。后兩句則返靜為動: 波流滾滾,月影沉沉; 潮水洶涌,星光閃灼。前兩句由面到點,后兩句先去后來。從大到小,自遠而近,層次感極為顯明。從這組畫面中,我們仿佛聽到春天的腳步聲,看到江水的流動,聞到花草的芬芳,感到月色的輕柔和領略到夜的靜謐。我們會覺得這首詩頗似斑讕陸離的萬花筒,內中奇景迭出,變化無窮,絢麗多姿。這真不愧是一首清新、雋永的好詩。
楊廣晚年雖然恣意胡來,但是早年為了奪取權力,不得不 “矯情飾行,以釣虛名”(見 《隋書·煬帝紀》)。加上他敏慧好學,又受到那時南、北文風漸次融合的影響,故 “雖意在驕淫,而詞無浮蕩”( 《隋書·卷七十六》)。程千帆先生說:“隋煬帝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作家,有一種比較獨特的二重性。他是宮體詩的繼承者,又是其改造者。”(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誤解》)我贊成程先生的說法。那被譽為 “孤篇橫絕”全唐的張若虛的 《春江花月夜》,正是在楊廣對宮體詩改造的基礎上才得以寫成。
今天我們欣賞楊廣這首詩,仍然可以從中得到審美享受。因為擅長 “矯情飾貌”的楊廣在詩中已隱去他假、惡、丑的面目,只刻意點染出一個美妙的大自然形象。在這迷人的大自然形象里,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再創造的藝術空間。
我們毋須替帝王涂脂抹粉,但也毋須有意丑化他。實事求是地剖析一切,是馬克思主義者的應有態度。
上一篇:清世宗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春園讀書》
下一篇:金海陵王·完顏亮《昭君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