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謂·湖中對酒作》原文與賞析
張謂
夜坐不厭湖上月,晝行不厭湖上山。
眼前一樽又長滿,心中萬事如等閑。
主人有黍百余石,濁醪數斗應不惜。
即今相對不盡歡,別后相思復何益。
茱萸灣頭歸路賒,愿君且宿黃翁家。
風光若此人不醉,參差孤負東園花。
題為“湖中對酒”,意亦不出流連杯酒光景以外,然而讀者卻能從中感受到盛唐人豪邁的胸襟,樂觀通達的生活態度。
詩從湖上風光寫起。從全詩看,這顯然是一個春天,湖上風光到了最美的時節。白晝里無論是水光瀲滟還是山色空蒙,都很宜人。而在月夜,則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浮光耀金,可謂表里澄徹。詩人抓住晝、夜不同的山光水色,一開始就寫出“總也看不夠”的意思。“夜坐不厭湖上月,晝行不厭湖上山”,句中運用重復,寫出了縱使夜以繼日地游覽,仍是“相看兩不厭”的旅游情趣。“人間萬事細如毛”,平日里不免有很多機慮事務,弄得人煩心死了。而面對湖光山色,這煩惱早消去一半。另一半“何以解憂”?則“唯有杠康”。一杯下肚,百慮皆空: “眼前一樽又長滿,心中萬事如等閑。”“又長滿”,是十分愜意的語氣。如逢故人,大得超脫。
緊接著寫湖上豪飲和主人的好客。“主人有黍百余石(一百二十斤為一石),濁醪數斗應不惜”,主人是富有的,同時又非常謙和慷慨。詩中似是他的語氣。既稱“有黍百余石”,口氣不小;卻又道“濁醪數斗”,婉轉謙恭。面對這樣的東道主,客人還拘謹什么呢,趕緊把杯子舉起來吧。“即今相對不盡歡,別后相思復何益”兩句就象是席間主人勸酒的話,說得那樣的懇切、實際、而又動人。它沒有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一般的狂放,比較近于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那樣的深情,但更為平易,更能表現盛唐時代一般人的現實而樂觀的人生態度,不失為名言。
最后寫飲酒盡興,當夜止宿于湖上。當酒過數巡,客人關心天色的早晚時,多情的主人又殷勤相勸,以“茱萸灣頭歸路賒”為由,勸其當夜投宿湖畔人家。“黃翁家”如何,不得其詳。想必是園宅寬舒,風光宜人,同樣好客的所在。于是客人一百個放心,對著主人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即今相對不盡歡,別后相思復何益”,說的是不要辜負相聚共處的時光,此處又言不要辜負大好春光: “風光若此人不醉,參差孤負東園花。”全詩挽結于湖上景色,首尾呼應,繳清題面。
這首湖上飲酒詩,并沒有李白詩那樣的復雜沉重的人生感喟,也不大重視景物的細致描繪。它通過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現出和平時代諧調的人際交往和生活樂趣,雖然放歌縱酒,卻一點兒也不頹廢,倒使人感覺精神充實。詩人運用的是近乎口語和散文化的語言,其間不經意地雜用了重復排比的句式,其風格是與內容相適應的疏朗自如,瀟灑可人。它已盡洗了初唐七古的華麗辭藻,當得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稱譽,體現著一種嶄新的美學趣味。
上一篇:《劉禹錫·浪淘沙(其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岑參·火山云歌送別》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