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原文與翻譯、賞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①,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②。
【注釋】 ①烽火:古代邊境用來報警的煙火,這里借指戰(zhàn)爭。②渾:簡直。簪: 古時用以連結頭發(fā)和冠的發(fā)簪。
【詩大意】 國土已經(jīng)破碎,但是山河依舊;荒城春天來臨,草木長得很深。因為感傷時事,看見花開卻使人掉淚; 因為悵恨別離,聽見鳥叫竟令人驚心。戰(zhàn)爭不停,一直打了一年多,已連逢兩個三月份; 在這種情況下,得到一封家信十分難得,能抵上萬兩黃金。由于憂國思家,頭上的白發(fā)越搔抓越稀少,簡直要插不住簪了。
【賞析】 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fā),次年六月叛軍攻占唐都長安。七月杜甫把家人安頓在鄜州,只身前往靈武投奔肅宗,在途中被安史叛軍俘獲,押至長安。到下一年春季三月,當杜甫眺望被戰(zhàn)爭破壞的頹敗長安城時,感時傷別之意,憂國思家之情,不可抑制地噴涌而出,凝鑄成了這首不朽名詩。
詩的前四句寫春望之景,但景中有情,側重睹物傷懷。
起首扣住詩題,從“望”寫起:“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痹娙朔叛圻h望,舊時繁華的帝都,如今斷壁殘垣,樹木亂草叢生,人跡罕見,滿目凄涼。前句的 “破” 和 “在” 字,突出地表現(xiàn)了山河如故,國是全非,大地上寂寥蕭條的景象。后句的 “春” 和 “深”字,又傳神地描繪出春光依舊,景物迥異,京城內荒涼無人的情狀。這兩句詩憑空起勢,長歌當哭,在對當時國家危亡形勢和長安殘破面貌的高度概括中,飽含著詩人憂時傷亂的悲痛感情,寫得攝魂奪魄,沉著感人,為全詩奠定了深沉悲涼的基調。律詩的首聯(lián)本不用對仗,此聯(lián)不僅講對仗,而且對仗工整靈動。前句著眼整個國家,后句專寫荒城長安; 前句 “國破” 和“山河在”意思相反,先抑后揚,而又揚中有抑,后句 “城春”和“草木深”亦含意相悖,但先揚后抑,以揚襯抑。這樣寫,翻跌轉折,寓變化于嚴整之中,并具有一種頓挫有致的音律美,從而在一開始就增強了詩的沉痛感。
緊承開頭的“國破”二字,接著寫春天常能望見的景物花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在“時”與“別”之前,分別冠以“感”與“忄”字,精確地刻畫出詩人當時的心態(tài),富有主觀感情色彩,用字極見工力?;B本是賞心悅目的景物,應該使人感到歡愉,可是因為作者感念時局,憂慮國事,看見春花反而傷心落淚;由于悵恨離別,思念家人,聽到鳥鳴反而心驚不安。這就是前人所說的 “律句中加一倍寫法”(施補華 《峴傭說詩》),它比一般平直地抒寫感時恨別的悲愁更具強調作用,也顯得更加深切感人,成為帶有杜甫鮮明個性特征的傳世名句。
后四句寫春望之情,但又情中有景,側重于遭亂思家。
“峰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圩£柎喝?,極寫望后產生的傷春念親情懷。前句應上聯(lián)的 “感時”,后句應上聯(lián)的 “恨別”,后句又因前句而生,寫出了兩者的因果關系,結構十分細密?!斑B三月”,是直言戰(zhàn)火接連不斷,經(jīng)歷的時間很長;“抵萬金”,則以生動的比喻反映了身陷長安的作者和家人之間音信阻隔,家書難得的情況,詩人翹首企足盼望家信、思念親人的神情隱然可見。兩句屬對精嚴而又流動自如,描寫真切形象,并具高度的典型性,使人們仿佛看到了一幅戰(zhàn)禍延綿、別妻拋子、盼爹望娘的亂離圖,從中可以觸摸到作者深切同情人民疾苦,不滿唐王朝腐敗無能和憎恨安史叛軍作亂肆虐的思想脈搏。
詩的結尾寫望后的神態(tài):“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痹娙藲v盡磨難愁苦,正當中年已白發(fā)滿頭,如今因為感時念親,焦慮萬狀,所以白發(fā)越搔抓越稀少,連發(fā)簪也要插不住了。這里運用直陳其事的賦的寫法和夸張手段,最終出色地完成了對詩人自我形象的塑造,一個遠望荒城、老淚縱橫、搔抓白發(fā)、憂心如焚的身影清晰地矗立在我們面前。千百年來,這個“白頭搔更短”的感人形象,曾震撼著無數(shù)讀者的心扉,激起過許多愛國志士的感情波瀾。
此詩寫得抑揚轉折,錯綜變幻,但又自有脈絡。全篇以一 “望”字相串連,以詩人自我形象相貫通,而滲透在這“望”字和詩人形象中的,是作者那種飽和在他整個生命里的愛國摯情以及洋溢在他胸中的思親深情。這是充分體現(xiàn)杜詩情景交融特點和沉郁頓挫風格的典型之作。
上一篇:《春天和蜜蜂》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暗香》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