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佚名《王月英元夜留鞋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正宮·端正好】 車馬踐塵埃,羅綺籠煙靄,燈球兒月下高抬。這回償了鴛鴦債,則愿的今朝賽。
【滾繡球】 天澄澄恰二更,人紛紛鬧九垓。敢是母親行有些嗔責,則教我看燈罷早早回來。你看那月輪呵光滿天,燈輪呵紅滿街。沸春風管弦一派,趁游人擁出蓬萊。莫不是六鰲海上扶山下,莫不是雙鳳云中駕輦來,直恁的人馬相挨。
【倘秀才】 看一望瓊瑤月色,似萬盞琉璃世界,則見那千朵金蓮五夜開。笙歌歸院落,燈火映樓臺,把梳妝再改。
【滾繡球】 淺淺的勻粉腮,淡淡的掃蛾眉。不梳妝又則怕母親疑怪,沒奈何云鬢上斜插金釵。風飄飄吹縷衣,露冷冷濕繡鞋,多情月送我在三條九陌。又不曾泛桃花流下天臺,則因這武陵仙子春心蕩,卻被那塵世劉郎引出來,今夜和諧。
【叨叨令】 背著這鬧火火,親身自向蓮臺拜。只見他靜悄悄,月明千里人何在?原來個困騰騰,和衣倒在窗兒外。莫不為步遲遲,更深等的無聊賴。早些兒覺來也波哥,早些兒覺來也波哥。我只索向前去,推整他頭巾帶。
【滾繡球】 且饒過王月英,待喚聲郭秀才。又則怕有人在畫檐之外。我靠香肩將玉體輕挨,覷著時眼不開,問著時頭不抬。扶起來試看他容顏面色,哎!卻原來醉醺醺東倒西歪。我這里一雙柳葉眉兒皺,他那里兩朵桃花上臉來,說甚乖乖。
【呆骨朵】 說什么金尊倒處千愁解,好教人感嘆傷懷。你只戀北海春醪,偏不待西廂月色。我道是看書人多志誠,你如今倒把我廝禁害。那里也色膽天來大,卻原來酒腸寬似海。
【煞尾】 本待要秦樓夜訪金釵客,倒教我楚館塵昏玉鏡臺。則被伊家廝定害,醉眼朦朧喚不開,一枕南柯懶覺來。遺下香羅和繡鞋,再約佳期又一載。月轉西樓怎停待?角奏《梅花》不寧奈,空抱愁懷歸去來。你若要人月團圓鸞鳳諧,那其間還把那三萬貫胭脂再來買。
此劇 《元曲選》 題為曾瑞著,而研究者多以為無名氏作品。《留鞋記》故事出自南朝宋劉義慶 《幽明錄·買粉兒》,元劇據此改編。故事是說王月英母女開胭脂店度日。秀才郭華慕月英美貌,借故買胭脂與月英交往,二人漸生情愫。月英約郭華元宵夜在相國寺觀音殿相會。是夜,郭華因朋友約請喝酒,雖如期赴約,卻醉倒在觀音殿。月英借看燈為名,到觀音殿赴會,千呼萬喚叫不醒郭華,只好留下羅帕、繡鞋作表記,失望而歸。郭華醒后,悔恨交加,發狠吞下羅帕,不料哽噎而倒。小童發現主人死,扭和尚告到開封府。包拯覺事情蹊蹺,令張千暗訪,偵得月英與郭華私情。張千奉包大人命,押月英至寺中。月英見郭華口角留有手帕一角,便將手帕扯出,郭華悠悠醒來。包拯審明案情,令二人結為夫妻。
此選第二折,寫月英赴會過程。月英出得家門,被社火、游人挨挨擠擠,阻擋不前,直至二三更時分還在街上。但是這沒有影響她興奮幸福的感情。【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 三曲,寫她一面走,一面賞景的情形,在她的眼中,一切都那么美好。“車馬”、“羅綺” 兩句,寫看燈人的車馬揚起塵埃,與燈火燭煙構成濛濛煙靄,籠罩大地,霧中見穿著羅綺的看燈人,熙熙攘攘。再抬頭,又見燈球高掛,與月色相映。在如此良夜,月英想到自己與郭華就要 “償了鴛鴦債”,心中非常興奮。在人群中,月英也曾想起母親擔憂嗔怪的眼神和要她早些回家的囑咐,但對一個趕去幽會的青春少女來說,母親的種種不安只會在腦中一閃而過,眼前的繁華熱鬧,更加強了她私下幽會的激動。眼見十五的滿月,月光照亮天空,紅色的燈火點亮了街道,在月色與燈火的交相輝映下,一派管弦聲使人如沐春風,而游人也有如身處蓬萊仙境。“六鰲海上扶山下”句,好似費解,其實暗含 “鰲山” 二字。“鰲山” 即堆成巨鰲似的燈山,宋元時人常將元宵節用燈火造型的燈山稱為 “鰲山”。《武林舊事》 卷二 “元夕” 記載道“……及宣德門、梅堂、三閑臺等處臨時取旨,起立鰲山。” 又如宋楊萬里詩 《和陳蹇叔郎中乙巳上元晴和》: “買燈莫費東坡紙,今歲鰲山不入宮。” 宋閻蒼舒詞 《水龍吟》: “九衢爭驟,春滿鰲山。” 這些詩句皆吟詠元宵的燈山。鰲又是海中巨龜,古時有巨鰲負仙山的傳說,更增加神奇色彩。“六鰲”、“雙鳳” 兩句用鰲負山、鳳推輦寫元宵燈彩之盛,別有意味。
【倘秀才】 寫月英繼續賞玩那如美玉般的月色,和那晶瑩如琉璃的萬盞明燈。“千朵金蓮” 自然指那蓮花燈,“五夜開” 卻與當時賞燈習俗有關。據《東京夢華錄》 卷五 “民俗” 記載: “至十九日收燈,五夜城闉不禁,嘗有旨展日。” 原來宋代元宵賞燈,為期五天,還曾有旨延期,因此有人稱為 “五夜元宵”。此時,月英已經接近相國寺,所以她 “把梳妝再改”,寫出女兒家初次約會時的喜悅心情,和那種愿一切都完美的虔誠心愿。【滾繡球】 中 “淺淺的” 以下四句,形容自己的裝扮;“風飄飄” 兩句形容她在夜風吹拂下,緩緩行進; 露濕繡鞋,說明夜漸深。人多情,眼中的月自也多情,柔和的光照亮大路小道,似乎送她去幽會。“又不曾” 以下用劉晨天臺山遇仙故事,以神女春心動,被劉郎引出來,比喻她與郭華的約會。這一曲對月英赴約時的嬌羞、興奮和美好的憧憬寫得委婉曲折,卻很傳神,而這樣的描寫卻是為后面的失望埋下伏筆。
月英興沖沖來到觀音殿,見到的卻是 “困騰騰”、“和衣倒在窗兒外” 的郭華。開始,她以為他因為等得太久無聊賴,才犯困睡著,一種柔情縈繞心中,輕聲呼喚:“早些覺來也波哥”,情不自禁地伸手整理他的頭巾帶。又怕呼喚聲大了,驚動檐外閑人,把他扶起,靠著自己的香肩,這才發現原來情郎不是磕睡,而是醉醺醺東倒西歪。她不禁 “一雙柳葉眉兒皺”,埋怨他恁地貪杯: 你只戀北海春醪,偏不待西廂月色。本來以為讀書人是志誠君子,沒想到竟會這樣不守約,喝酒時居然管不住自己,致使約會不成,讓自己白跑一趟,空歡喜一場。【叨叨令】、【滾繡球】、【呆骨朵】 三曲將月英從歡喜到失望,從失望到埋怨的心理過程刻畫得十分細膩,最后,她留下羅帕、繡鞋作為信物,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她感到可惜,因為她能夤夜出來,實是不易,再要幽會,還須等到明年元宵夜。
第二折是這部戲中最精彩的部分,因為它將一個偷偷出來赴約的少女的心理,寫得很逼真。她眼中看到的元宵夜是多么美好而富有詩意,這正是她心情的寫照;而元宵夜的華燈、明月、游人、車馬乃至煙塵,也確實助長了她在良宵會見情人的急切心理。這幾曲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然而,寫得最好的部分卻是 【叨叨令】、【滾繡球】、【呆骨朵】 三曲,因為這三支曲將少女的多情、溫柔、體貼、寫得那樣動情傳神。“推整他頭巾帶”,輕輕的呼喚,“靠香肩將玉體輕挨,覷著時眼不開,問著時頭不抬,扶起來試看他容顏色。” 這一系列動作都透出女性的柔情和嫵媚,真是柔腸百折!即使后來對情人的埋怨,也是惋惜與遺憾多過責備。最后 “月轉西樓怎停待,角奏《梅花》不寧奈”,只好“空抱愁懷歸去來”,此情此景又是多么無奈。這是一次不成功的幽會,而作者卻成功地、淋漓盡致地寫出了一個“情” 字。
上一篇:《牡丹亭·尋夢》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理靈坡·蘭合》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