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鄧拓·獄中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去矣勿彷徨,人生幾戰場?①
廿年浮滄海,正氣寄玄黃。②
征侶應無恙,新猷倘可長!③
大千梟獍絕,一士死何妨!④
【注釋】 ①彷徨 (pang huang):徘徊、游移。②玄黃: 指天地。天色玄、地色黃。③新猷 (you): 新的謀劃、新的任務。長: 通 “常”。④大千: 世界。梟獍: 借指反動派和一切惡人。梟,通“鸮”,傳說為食母的惡鳥。獍,傳說中食父的惡鳥。
【鑒賞】 《獄中詩》是1933年鄧拓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后在獄中所作。
起聯: 以一 “去” (死) 字開頭,但死而無憾。1933年敵我斗爭激烈,國民黨法西斯手段極殘忍,因積極參加中共領導的進步活動而被捕,作者自料此次必死,這是很自然的。“去矣”,是詩人對自己命運的判斷,但同時表示,在死亡面前,自己并不彷徨、游移。表現了詩人舍生取義的決心。“人生幾戰場?”其意頗似現代語“人生難得幾回搏。”詩人正值青春年華,便參與了人生戰場的搏斗,是難得的。能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人民革命事業,死而無憾!
頷聯: 繼續抒發“死而無憾”的題旨。“廿年”,當時詩人年方二十。“浮滄海”,古有 “滄海橫流”之說,比喻社會動蕩不安。看來,詩人對自己生于亂世不僅不以為憾,反而因與自己戰斗進取的人生觀相契合而感到自慰。郭沫若《滿江紅》詞中有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句,中國民間亦有 “亂世出英雄”之說,都是出于同一心境。這里,在 “滄海”前不用 “沉” 而用 “浮”字,正是此種心境的流露。“正氣”,詩人身陷囹圄,不禁聯想起與自己有過同樣命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和他的 《正氣歌》,這也是極自然的事。“玄黃” 指天地。詩人決心在舍生取義時,仿效先賢,將自己的一腔正氣寄托于天地之間。詩至此,便將 “死而無憾”的意境升華到了一個更崇高的境界。
頸聯: 用推進一層來轉筆。詩人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后,便想到與自己共同參加革命活動的戰友。“征侶應無恙”?征侶,即戰友。“應”,含有“希望”、“祝愿”之意。“應無恙”,希望他們不要遭到與自己同樣的境遇。對戰友的關心,必然聯系到對革命發展的關心。“新猷”,是指革命發展的新謀劃、新任務。“倘”原注通“尚”,未可考。因 “倘” 系假設詞,顯然有悖詩意。譯讀全聯:只要戰友們都健在,新的斗爭任務尚可照常進行。
尾聯展開一步: “大千梟獍絕,一士死何妨!”大千指世界。如果說,前三聯詩人寫的是獄中的所思所想,那么,到了尾聯,詩人的視野一下子沖破了牢籠,而放眼于大千世界。詩人想到,有那么一天,世上的惡人惡事都滅絕了,我這 “一士”死了又有何妨呢?這里,詩人是將自己縮小了看的。比之那個消除了一切丑惡現象的新世界來說,自己的生命的確是渺小的; 但這“一士” 的生命又是為消除那丑惡的世界而犧牲的,這生命又是極有價值的。“一士死何妨!”這個 “死”字與首句的 “去矣” 同是 “死”意,但一晦一明、一隱一顯,體現了詩對 “死” 的意義由痛苦思索到豁達無畏的心理過程。“一士死何妨!”何等的悲壯崇高! 何等的慷慨激昂! 真是擲地有聲,言有盡而意無窮。“死”與“去矣”,首尾呼應,使全詩結構嚴謹,意脈貫通,渾然一體。
文章作者:紅芒
上一篇:愛國詩詞《陳與義·牡丹》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張煌言·甲辰八月辭故里》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