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鼎
寂寞柴門村落里, 也教插柳紀年華。
禁煙不到粵人國, 上冢亦攜龐老家。
漢寢唐陵無麥飯, 山溪野徑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臥, 莫管城頭奏暮笳。
趙鼎(1085—1147),字元鎮,宋代解州聞喜(今山西省聞喜縣)人。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進士。宋高宗時,曾兩度任宰相,支持岳飛進兵,收復失地,被秦檜誣陷,貶謫吉陽軍(今廣東省崖縣)。但秦檜仍不斷對他進行迫害,最后因氣憤不食而死。
這首詩是詩人貶官崖縣時所作。詩篇記敘了一個偏遠而荒涼的村莊的寒食節的景象,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憤懣和不平。
首、頷二聯記敘了一個偏遠而荒涼的村莊的寒食節的景象,表現了這個窮鄉僻壤的人民寧靜而淳樸的生活。首聯記敘荒涼冷落的柴門村莊,在寒食節來到的時候,家家戶戶得插上柳枝,標志著冬季寒冷枯黃的景色已經過去,草木開始返青抽芽。這是古代的一種風俗。頷聯說粵中一帶,地處偏遠,中原寒食禁煙火的習俗還沒有傳到這里,只有村民們合家上墳祭祀的風俗。“龐老”,即龐德公,東漢襄陽(今湖北省襄陽縣)人,隱居在襄陽鹿門山種田。荊州刺史劉表幾次請他出來做官,他不肯,就帶上全家到鹿門山中采藥去了。一次,另一個隱士司馬徽來看他,正逢他攜帶家眷上墳掃墓回來。詩人運用這個典故,是說柴門村落在寒食節之際,這里的老百姓也如龐老一樣,舉家上墳,頗有節日氣氛,為與下聯作對比埋設了伏筆。接著,詩人在后兩聯于敘事之中,寄寓著無限的感慨。詩人由粵國人在寒食節全家上墳的熱鬧場面,聯想到歷代帝王陵墓因時過境遷, 已無人憑吊,連一碗麥飯的祭祀也享受不到,陵旁僅有山谷中的溪流邊和野外的小路旁開放著雪白的梨花,顯得何其寂寞和冷落。“漢寢唐陵”,泛指歷代帝王的墳墓。“麥飯”,用磨過的麥子連皮做成的飯。古代民間上墳,多用麥飯祭祀死者。這聯與上聯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 荒涼冷落的村莊在寒食節尚且還有祭掃活動,而曾煊赫一時、主宰天下的歷代帝王,在他們死后,風流殆盡,陵墓卻冷冷清清。這一對比,委婉曲折地反映了詩人政治上遭受挫折之后,輕視功名利祿,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在頸聯中,出句與對句又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寒食時節,歷代帝王的墳墓上連一碗祭祀的麥飯也沒有,寂寞荒涼,與此相反,而無帝王墓穴的山溪野徑,卻盛開著一片雪白的梨花,顯示了早春的盎然生機。由此更反襯出了詩人輕名利、泄怨情和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
末聯描寫詩人醉臥青苔、懶聽暮笳召喚,在豪放曠達之中,詩人流露出內心的憤懣和不平。笳是古代北方的一種吹奏樂器,類似笛子,軍中多以吹笳來報時。詩人竟然不理睬城頭上那報時的笳聲,可見詩人對貶謫崖縣是何等的氣憤,其間當是詩人怨恨之情所致。
這首詩,遣詞造句極為樸實,詩人寓抒情于敘事之中,由于對比明顯,給人以豐富的想象余地,詩人的形象也刻畫得十分具體生動,讀之,詩人邪種酒飲完躺在青苔上的形象歷歷如在讀者眼前。
上一篇:《寒閨怨·白居易》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將出玉關得嶰筠前輩自伊犁來書賦此卻寄·林則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