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
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
卻恨含情掩秋扇,空懸明月待君王。
傷春悲秋,西宮無非愁思,這首詩即從“秋”的角度寫失寵者的怨情。
以花比喻美人,歷來如此。這里用“不及”兩個字,寫美人妝成,其明艷妙麗,勝過芙蓉,較比喻更直接、更深一層。
水殿,臨水的宮室,這里以水殿映帶芙蓉,點明美人所居之處。微風水殿,珠翠飄香,珠翠承“妝”字來。指代珠圍翠繞的美人。
一、二句濃墨重彩極力鋪寫美人靚妝華服,精心修飾,突出她望幸之心的迫切,為“待”字張本。
三句陡轉,“卻恨”,恨什么?待而不來。紅顏未老,君恩先斷,含情難申,但掩卻秋扇。班婕妤《怨歌行》:“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捐棄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掩秋扇”這個特定動作告訴我們秋扇見捐,君恩難恃這個道理。把秋扇收拾起來,正見美人自傷愛衰,表示絕望了。
希望—絕望—絕望中仍有所待,“待”字貫穿全篇。“空懸明月”本自司馬相如《長門賦》“懸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這里著一“空”字,寫明知君王不來,空勞佇待,但仍舊不能忘情的矛盾。這末一句,被認為是溫柔敦厚之至的一筆。我國封建士人,特別推重這種對帝王的愚忠,現在看來,雖不可取,但從表示情愛的角度看,其溫柔懇摯,百折千回,卻實在不能不令人感動。
上一篇:崔道融《長門怨》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無名氏《古絕句四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