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見于詩 一片血淚——說杜甫《送鄭十八虔貶臺州司戶,傷其臨老陷賊之故,闕為面別,情見于詩》》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鄭公樗散鬢成絲,酒后常稱老畫師。
萬里傷心嚴譴日,百年垂死中興時。
蒼惶已就長途往,邂逅無端出餞遲。
便與先生應永訣,九重泉路盡交期。
鄭虔這個人,不僅以詩、書、畫“三絕”著稱,更精通天文、地理、軍事、醫藥和音律,夠得上個“全才”。道德呢?看來也無可非議。杜甫不是在稱贊他“才過屈宋”的同時,特別強調他“道出羲皇”、“德尊一代”嗎?然而他的遭遇卻很“坎坷”。安史亂前始終未被重用,連飯都吃不飽。安史亂中,又和王維等一大批官員一起,被叛軍劫到洛陽。安祿山給他一個“水部郎中”的官兒,他假裝病重,一直沒有就任,還暗中給唐政府通消息。可是當洛陽收復,唐肅宗在處理陷賊官員問題時,卻給他定了“罪”,貶為臺州司戶參軍。杜甫為此,寫下了這首“情見于詩”的七律。
前人評這首詩,有的說:“從肺腑流出”,“萬轉千回,純是淚點,都無墨痕”。有的說:“一片血淚,更不辨是詩是情?!边@都可以說抓住了最本質的東西。至于說它“屈曲赴題,清空一氣,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同是一格”,則是就藝術特點而言的;說它“直可使暑日霜飛,午時鬼泣”,則是就藝術感染力而言。
評論家多曾指出,首聯刻畫了鄭虔的音容笑貌,但表現了作者的什么呢?卻都沒有說。浦起龍認為這是“題前”的話,不知他是怎樣理解的。我們知道,杜甫和鄭虔是“忘形到爾汝”的好朋友。鄭虔的為人,杜甫最了解;他陷賊的表現,杜甫也清楚。因此,他對鄭虔的受處分,就不能不有些看法。第三句中的“嚴譴”,不就是他的看法嗎?而一、二兩句,則是這種看法的依據。說“鄭公樗散”,這是依據之一;說他“鬢成絲”,這是依據之二;說他“酒后常稱老畫師”,這是依據之三。
“樗”和“散”,見于《莊子》?;葑訉ηf子說:“我有一棵大樹,人家管它叫‘樗’。大是夠大的,卻不中繩墨。匠人嫌它沒用處,連看都不屑看一眼。”莊子告訴他:“沒有用處,就不會遭到砍伐,又發什么愁呢?”這是講“樗”的。有個姓石的木匠往齊國去,碰上一株異常高大的櫟樹,很多人圍著它看稀奇,而石木匠卻說:“那是‘散木’啊!一點用處都沒有。如果有啥用處的話,怎么會讓它長那么大呢?”這是講“散”的。至于把二者聯合在一起,構成“樗散”這么個詞,則是杜甫的創造。創造這么個詞用以自比,就可能是自謙或者發牢騷。如今卻用來比擬自己的朋友,說鄭公“樗散”,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如果緊扣題目來理解的話,就不難看出這樣的含意:鄭虔不過是“樗散”那樣的“無用之材”罷了,既無非分之想,又無犯“罪”行為,不可能是什么危險人物。又何況他已經“鬢成絲”了呢!第二句,即用鄭虔自己的話作證。人們常說:“酒后見真言。”鄭虔酒后,有什么越理犯分的言論沒有呢?沒有。他不過常常以“老畫師”自居而已,足見他并沒有什么政治野心。既然如此,就讓這個“鬢成絲”的“垂死”的老頭子畫他的畫兒去,不就行了嗎?
可以看出,一、二兩句,不是“題前”的話,也不單純是刻畫鄭虔的聲容笑貌;而是通過寫鄭虔的為人,為鄭虔鳴冤。要不然,在第三句中,憑什么突然冒出個“嚴譴”呢?
次聯緊承首聯,層層深入,抒發了對鄭虔的同情,表現了對“嚴譴”的憤慨,的確是一字一淚,一字一血。對于鄭虔這樣一個無罪、無害的人,本來就不該“譴”。如今卻不但“譴”了,還“譴”得那樣“嚴”,竟然把他貶到“萬里”之外的臺州去,真使人傷心啊!這是第一層。鄭虔如果還年輕力壯,是可以經受那樣的“嚴譴”的,可是他已經“鬢成絲”了,眼看是個“垂死”的人了,卻被貶到那么遙遠、那么荒涼的地方去,不是明明要早一點弄死他嗎?真使人傷心啊!這是第二層。如果不明不白地死在亂世,也就沒啥好說;可是兩京都已經收復了,大唐總算“中興”了,該過太平日子了,而鄭虔偏偏在這“中興”之時受到了“嚴譴”,真使人傷心啊!這是第三層。
由“嚴譴”和“垂死”激起的情感波濤奔騰前進,化成后四句,真“不辨是詩是情”。
“蒼惶”一聯,緊承“嚴譴”而來,正因為“譴”得那么“嚴”,所以百般凌逼,不準延緩;作者沒來得及送行,鄭虔已經“蒼惶”地踏上了漫長的道路?!坝涝E”一聯,緊承“垂死”而來。鄭虔已是“垂死”之年,而“嚴譴”又必然會加速他的死亡,不可能活著回來了;因而發出了“便與先生應永訣”的感嘆。然而即使活著不能見面,仍然要“九重泉路盡交期”啊!情真意切,沉痛不忍卒讀。詩的結尾,是需要含蓄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論。盧得水評這首詩,就說得很不錯:“末竟作‘永訣’之詞,詩到真處,不嫌其迫,不妨于盡也?!?/p>
杜甫當然是忠于唐王朝的,但他并沒有違心地為唐王朝冤屈好人的做法唱贊歌,而是實事求是地斥之為“嚴譴”,毫不掩飾地為受害者鳴不平、表同情,以至于堅決表示要和他在泉下交朋友,這不是表現了一個真正的詩人應有的人格嗎?有這樣的人格,才會有“從肺腑流出”、“真意彌滿”、“情見于詩”的藝術風格。
上一篇:《反映時代面貌的宏偉詩史——“以文為詩”話《北征》》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句有余味篇有余意——說杜甫《曲江二首》》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