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牙吹角不聞喧2,三十登壇眾所尊。家散萬金酬士死3,身留一劍答君恩4。漁陽老將多回席,魯國諸生半在門。白馬翩翩春草細(xì)5,郊原西去獵平原6。
頷聯(lián)為文房激壯之句。
【校記】
1.淮寧,《全唐詩》一作“淮寧軍”;節(jié)度使李相公,《全唐詩》一作“淮西將李中丞”,又作“獻(xiàn)南平王”。
2.不聞,《全唐詩》一作“戟門”。
3.士死,《全唐詩》一作“死事”。
4.留,《全唐詩》一作“持”。
5.細(xì),《全唐詩》一作“綠”。
6.郊原,《全唐詩》一作“少陵”,一作“邵陵”。
【箋釋】
[李相公] 即李希烈。《舊唐書》卷一四五《李希烈傳》:“李希烈,遼西人……希烈少從平盧軍,后隨李忠臣過海至河南。寶應(yīng)初,忠臣為淮西節(jié)度,署希烈為偏裨,累授將軍,試光祿卿、殿中監(jiān)……德宗即位后月余,加御史大夫,充淮西節(jié)度支度營田觀察使,又改淮西節(jié)度淮寧軍以寵之。建中元年,又加檢校禮部尚書。會山南東道節(jié)度梁崇義拒捍朝命,迫脅使臣,二年六月,詔諸軍節(jié)度率兵討之,加希烈南平郡王,兼漢北都知諸兵馬招撫處置使。希烈破崇義眾,遂討平之。錄希烈功,加檢校右仆射同平章事。賜實封五百戶。”據(jù)《資治通鑒》卷二二七加李希烈同平章事,在建中二年(781)八月壬戌。此詩有“白馬翩翩春草細(xì)”,當(dāng)系建中三年(782)春所作。
[建牙] 古謂出師前樹立軍旗。《文選·潘岳〈關(guān)中詩〉》:“高牙乃建。”李善注:“牙,牙旗也。兵書曰:牙旗,將軍之旗。”《晉書》卷一一八《姚興載記下》:“于是盡赦囚徒,散布帛數(shù)萬匹以賜其將士,建牙誓眾,將赴長安。”封演《封氏聞見記·公牙》:“《詩》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馬,掌武備,象猛獸,以爪牙為衛(wèi),故軍前大旗謂之牙旗。出師則有建牙、祃牙之事。”引申指武臣出鎮(zhèn)。
[吹角] 吹號角。《太平御覽》卷二二引《通禮義纂》:“蚩尤師蝄蜽與黃帝戰(zhàn)于涿鹿,帝命吹角為龍鳴以御之。”王維《從軍行》:“吹角動行人,行人喧喧起。”
[登壇]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蕭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韓)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shè)壇場,具禮乃可耳。”后遂以拜大將為登壇。
[萬金酬士死] 《史記》卷七六《平原君列傳》:“秦急圍邯鄲,邯鄲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鄲傳舍吏子李同說平原君曰:‘……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謂急矣,而君之后宮以百數(shù),婢妾被綺縠,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厭。民困兵盡,或剡木為矛矢,而君器物鐘磬自若。使秦破趙,君安得有此?使趙得全,君何患無有?今君誠能令夫人以下編于士卒之間,分功而作,家之所有盡散以饗士,士方其危苦之時,易德耳。’于是平原君從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與三千人赴秦軍,秦軍為之卻三十里。亦會楚、魏救至,秦兵遂罷,邯鄲復(fù)存。”
[身留一劍] 《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列傳》:“初,馮驩聞孟嘗君好客,躡蹺而見之……孟嘗君置傳舍十日,孟嘗君問傳舍長曰:‘客何所為?’答曰:‘馮先生甚貧,猶有一劍耳,又蒯緱。’彈其劍而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
[漁陽] 見本書卷一劉長卿《穆林關(guān)北逢人歸漁陽》注。漁陽郡屬范陽節(jié)度,安史之亂后,唐廷以安史降將為河北諸鎮(zhèn)節(jié)度使,漁陽老將即指此輩。回席,避席。此句意謂李希烈英名遠(yuǎn)播,甚為河北諸將所畏憚。
[魯國諸生] 《史記》卷九九《叔孫通列傳》:“漢五年,已并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于定陶,叔孫通就其儀號……于是叔孫通使征魯諸生三十余人……叔孫通因進(jìn)曰:‘諸弟子儒生隨臣久矣,與臣共為儀,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為郎。”此句意謂李希烈乃儒雅之士。
[白馬翩翩] 曹植《白馬篇》:“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少小去鄉(xiāng)邑,揚聲沙漠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輯評】
《詩藪內(nèi)編·近體中·七言》:“家散萬金酬士死,身留一劍答君恩”,李端、韓翃之先鞭。“漁陽老將多回席,魯國諸生半在門”,王建、張籍之鼻祖。獨結(jié)語絕得王維、李頎風(fēng)調(diào),起語亦自大體。
又:結(jié)句則杜審言“寄語洛城風(fēng)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沈佺期“兩地江山萬余里,何時重謁圣明君”,崔顥“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王維“玉靶寶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高適“圣代只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踟躕”,岑參“莫向他鄉(xiāng)怨離別,知君到處有逢迎”,劉長卿“白馬翩翩春草綠,邵陵西去獵平原”,姚合“誰得似君將雨露,海東萬里灑扶桑”,大率唐人詩主神韻,不主氣格,故結(jié)句率弱者多。惟老杜不爾,如“醉把茱萸仔細(xì)看”之類,極為深厚渾雅。然風(fēng)格亦與盛唐稍異,間有濫觴宋人者,“出師未捷身先死”之類是也。
《唐音癸簽·評匯六》:劉長卿《獻(xiàn)淮寧節(jié)度》一篇,如“家散萬金酬士死,身留一劍答君恩”,李端、韓翃之先鞭也;“漁陽老將多回席,魯國諸生半在門”,王建、張籍之鼻祖也。結(jié)語更得王維、李頎風(fēng)調(diào),起語亦自大體,幾欲上薄盛唐。然細(xì)按之,自是中唐詩。
《唐詩歸·中唐一》:“家散萬金酬士死,身留一劍答君恩”,鐘惺評:二語有本領(lǐng),不是一味豪壯。
《唐詩鏡》卷二九:如此等,覺余韻渺絕。詩之佳處,在一嘆三詠之間。
《唐風(fēng)定》卷一七:聯(lián)語氣岸,乃去王、李遠(yuǎn)矣。唯結(jié)語酷似。
《唐七律選》卷三毛奇齡評:落句只就當(dāng)時所見事,連綴作結(jié),似屬非屬,機構(gòu)又變。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二:(前解)言建牙吹角,則知相公身領(lǐng)百萬子弟,此只須人出一聲,其勢即如海翻雷動者也。乃今觀其軍前,方且悄然寂然,問之,人則告我曰:“余一軍素尊相公,其事信有然者。”因而試問何等相公,則曾不過鬑鬑初髭,三十左右之人也。然則尊之者何也?三、四承之,言相公不惟國而忘家,乃至君爾忘身。夫相公既肯以死許君,即一軍無敢不以死許相公者也。(后解)上解言相公神觀,下解言相公風(fēng)流也。五,言相公麾下,武則盡天下之忠勇;六,言相公幕中,文則盡天下之儒雅。七、八,言相公以翩翩少年,領(lǐng)此文武諸僚,日惟于春草平原,較射賦詩,斯真為一代之無雙儒將也。
《瀛奎律髓》卷三○馮舒評:只是地道。何焯評:全篇極寫失勢無聊之狀,讀者但見其壯麗也。落句了不覺為敗興語。紀(jì)昀評:綽有風(fēng)格。
《詩辯坻》卷三:“家散萬金酬士死,身留一劍答君恩”,王元美稱其壯語,然氣盡句中,未為佳調(diào)。
《圍爐詩話》卷一:結(jié)句收束上文者,正法也;宕開者,別法也……劉長卿之“白馬翩翩春草綠,邵陵西去獵平原”,宕開者也。
《重訂唐詩別裁集》卷一四:“家散萬金酬士死”,言輕財;“身留一劍報君恩”,言報主;“漁陽老將多回席”,言避席;“魯國諸生半在門”,言好士。
《昭昧詹言》卷一八:起先寫一句,奇警突兀,妙極。或疑次句不稱。先君云:“若第二句再濃,通篇何以運掉。”樹謂非但已也;此第二句,乃是敘點交代題面本事主句,文理一定,斷不可少,所謂安身立命處也。中二聯(lián)分賦,敘其忠悃聲望,高華偉麗。結(jié)句入妙。言外多少余味不盡,所謂言在此而意寄于彼,興在象外。海峰《正宗》獨以此一篇入選,所以崇格也。《正宗》之選,專取高華偉麗,以接引明七子。姚先生云:“大歷十一年,加淮西節(jié)度使李忠臣同平章事。十四年,忠臣被逐于李希烈,乃改淮西軍為淮寧。此編詩時追改。及忠臣從李泚為逆,文房不及知之。文房刺隨州,乃淮西屬。”按以此較右丞《出塞》,則氣遠(yuǎn)不及之,覺此仍不免“經(jīng)營地上”語,可由此悟也。
上一篇:《竹枝曲》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戎昱(九首)》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