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原文與翻譯、賞析
魯迅
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 然而現在卻非常之藍, 閃閃地䀹著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現出微笑,似乎自以為大有深意,而將繁霜灑在我的園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們叫他們什么名字。我記得有一種開過極細小的粉紅花,現在還開著,但是更極細小了,她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地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訴她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此后接著還是春,蝴蝶亂飛,蜜蜂都唱起春詞來了。她于是一笑,雖然顏色凍得紅慘慘地,仍然瑟縮著。
棗樹,他們簡直落盡了葉子。先前,還有一兩個孩子來打他們別人打剩的棗子,現在是一個也不剩了,
連葉子也落盡了。他知道小粉紅花的夢,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葉的夢,春后還是秋。他簡直落盡葉子,單剩干子,然而脫了當初滿樹是果實和葉子時候的弧行,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幾枝還低亞著,護定他從打棗的竿梢所得的皮傷,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 使天空閃閃地鬼睞眼; 直刺著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
鬼睞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藍, 不安了, 仿佛想離去人間,避開棗樹,只將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東邊去了。而一無所有的干子,卻仍然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樣地睞著許多蠱惑的眼睛。
“哇” 的一聲,夜游的惡鳥飛過了。
我忽而聽到夜半的笑聲,吃吃地,似乎不愿意驚動睡著的人,我即刻聽出這聲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這笑聲所驅逐,回進自己的房。燈火的帶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響,還有許多小飛蟲亂撞。不多久,幾個進來了,也是從窗紙的破孔進來的。他們一進來,又在玻璃的燈罩上撞得丁丁地響。一個從上面撞進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為這火是真的。兩三個卻休息在燈的紙罩上喘氣。那罩是昨晚新換的罩,雪白的紙,折出波浪紋的迭痕,一角還畫出一枝猩紅色的梔子。
猩紅色的梔子開花時,棗樹又要做小粉花的夢,青蔥地彎成弧形了……我又聽到夜半的笑聲; 我趕緊砍斷我的心緒,看那老在白紙罩上的小青蟲,頭大尾小,
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麥那么大,遍身的顏色蒼翠得可愛、可憐。
我打一個呵欠,點起一支紙煙,噴出煙來,對著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致的英雄們。
【賞析】 《秋夜》寫于1924年9月,發表于同年12月。它是魯迅這一時期思想矛盾的真實記錄,是他高尚心靈的自我寫照,也是可供人們學習和欣賞的藝術珍品。
在《秋夜》里,棗樹不僅是作者盡情歌頌的對象,也是他的韌戰精神的寄托和象征,所以須要在句式和語氣上反復吟詠,加以渲染、強調。如果用一般的敘述句作為開篇的第一段,便會顯得單薄乏力,難以冠帶全文,給人以氣韻不足之感。接著作者繼續以象征手法,描繪了一幅肅殺、凄厲的秋夜圖。秋夜本應天高氣爽,明月當空,但在魯迅筆下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天空奇怪而高,閃閃地睞著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而將繁霜灑在野花草上,把它凍得紅慘慘地瑟縮著。真是陰森可怕,寒氣逼人!作者寫秋天的夜空以及摧殘花木野草的繁霜,都是現實生活中黑暗勢力的象征,寄托著作者對于摧殘生機者的憎惡之情。
與此相對照,作者以無限摯愛和崇敬的心情,對棗樹唱出了熱情的頌歌。他贊美棗樹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贊美棗樹的清醒的頭腦,不但知道“秋后要有春”,更知道“春后還是秋”,它不做美夢,不存幻想,有的是面對現實的嚴肅態度。它雖然身有傷痕,落盡葉子,單剩干子,但還是“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䀹眼; 直刺著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棗樹那種無保留地奉獻一切,雖有創傷,“單剩干子”,也仍然“鐵似的”、堅定不移地同夜空戰斗的精神,正是魯迅的韌戰精神的寫照和象征。
夜空中的一切終于敗下陣去,它們“不安”、“避開”、或暗躲藏,或“哇的一聲”哀鳴,這不僅反映出了黑暗勢力的色厲內荏,而且表明了魯迅的信心和希望: 光明一定要戰勝黑暗,韌戰必然會結出碩果。
作為棗樹的陪襯和烘托,《秋夜》還寫了兩種微小的生命:小紅花和小青蟲。小紅花被凍得紅慘慘地,卻還在做種種美夢,夢見詩人對它灑下了同情的眼淚,還告訴它秋后還有春:“蝴蝶亂飛,蜜蜂都唱起春詞來了。”魯迅以它的幼稚、怯弱和耽于幻想,來突出棗樹對黑暗現實的清醒認識和堅決斗爭。小青蟲它們則渴望溫暖,向往光明,力求掙脫黑暗的夜空,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抗爭。但它們亂飛亂撞,撞得窗玻璃和燈罩“丁丁地響”,它們有的葬身燈火,有的在燈罩上喘息。魯迅贊揚它們追求光明的精神,但對“赤膊上陣”式的莽撞和無謂的犧牲卻不贊賞。他描寫小青蟲:“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麥那么大,遍身的顏色蒼翠得可愛,可憐。”它象征著成長中的青年一代,作者稱呼他們為“小英雄”。比起小紅花來,小青蟲顯得“可愛”。它們不耽幻想,勇于抗爭。但比起棗樹來,它卻顯得“可憐”。因為它有勇無謀,徒作犧牲。通過這兩種小生命的陪襯,作者進一步啟示人們:面對強大的黑暗勢力,既不能耽于幻想,也不能作無謂的犧牲,而應該學習和發揚棗樹那種清醒面對現實、堅決進行韌性斗爭的精神。
在象征主義的作品中,《秋夜》與那些通過夢境或幻覺的虛擬進行描寫的詩略有不同,詩中含有較多的紀實的內容。它的“實”,主要是實物、景物,這些無生命的自然物,本身并無什么社會意義,作者卻通過自己的想象和幻想,賦予它們以象征的意義,從而構成一種詩的意境,使作品洋溢著戰斗的豪情。
上一篇:《離騷》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秋望》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