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干《題君山》唐山水詩鑒賞
方干
曾于方外見麻姑,聞說君山自古無;
元是昆侖山頂石,海風吹落洞庭湖。
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渺,四時晨夕的陰晴明晦變化多端,蔚成景觀。而君山位于湖心,修竹幽篁密布,與水光交映,猶如一螺青黛浮動在茫茫瓊波上,真是氣象萬千。又據《水經注·湘水》載,君山本稱湘山,因女神湘君曾游處,故名之。秦始皇南巡至此,遭大風幾不得渡,博士云:“湘君出入則多風”,后漢武帝亦登之,射蛟于此。這些古老的神話傳說和史事,更給美麗的自然風光平添出某種神秘迷離氣氛,使之涵納著豐厚、恒久的歷史文化意義,供人做無窮的吊念遐想。所以,歷代的遷客騷人過此,都能觸引起審美感受與創作契機,紛紛賦詩命篇,各逞才思,遂使清辭麗句,傳誦世間。那么,當方干游洞庭、臨君山之際,面對前人已遺留下眾多佳作的壓力,他又是怎樣措手著筆呢?
或許受到有關神話典故的啟迪吧,他全然舍卻具體物象的正面摹寫,而忽發奇想,追索起君山來源,憑非現實的仙境遨游為發端。據晉代葛洪《神仙傳》說,麻姑是東漢桓帝時人,年十八、九,甚美,自云“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于往者,豈將復還為陵陸乎?” 詩人幻想自己在蓬萊仙島與麻姑相遇,向她打聽關于天地造物的奧秘,于是才知道 “君山自古無”! 這可真是 一語驚心,出人意表的事,一個巨大的謎也隨之橫亙在面前,牽引著讀者欲知究竟的強烈愿望。后兩句筆勢轉過,以麻姑的解釋收結:“元是昆侖山頂石,海風吹落洞庭湖”。昆侖山聳立在我國西北部,層嶺疊嶂,勢極高峻,《山海經》、《穆天子傳》、《淮南子》等古書中記其為西王母等神仙居所,有瑤池閬苑,且多美玉,極具瑰奇色彩; 而君山竟然是昆侖山頂上的 一塊石頭,被海風吹落到洞庭湖上來的。難怪,它有著幻麗迷離、超凡脫俗的品格; 在煙水濛濛、漫無際涘的洞庭上,成為湘水女神的居止棲游之地。在這里,悠遠洪荒的西北神話和南國水鄉渺曼凄婉的歷史傳說被詩人奇妙地溝通了,使這首小詩綜融著蒼茫宏博之美與輕柔悱惻的情味,余韻不盡。
當然,就詩本身來看,雖然構想奇特,造語卻是平實淺易的。詩人成功運用了對話式的表現方法,在第一與第二兩句,第二與第三、四句之間,有一個問答的跳躍省略,需要用想象補充,這點頗近似于賈島《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上一篇:李德裕《題劍門》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雍陶《題君山》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