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寫于圓明園遺址并獻給祖國的詩》原文與翻譯、賞析
楊煉
一
我來到這里
不是為了哀悼死亡
不是為了讓我的嘴唇
再一次顫抖
像柔弱的花朵
重復那浸透著黃昏憂郁的吟唱
不是為了追尋消逝的夢境
幽暗的小路,月的芬芳
不是為了放逐流螢
——綠色的星星
用嘆息送走光明的希望
我來到這里
來到歷史的靜寂中
沉思
像一株生長的樹
把清晰的剪影呈獻給太陽
二
我感到
我是折斷的石碑上
每一行記錄青春的詩句
民族的經歷就是一首灼熱的詩
有開鑿、有贊美、有悲傷
我是每一座土墩——宮殿的影子
金黃的瓦礫朝太陽射出光芒
像草間的露水一樣閃爍
像祖先成熟的智慧一樣輝煌
我是重疊碎裂的石頭
冰冷而蒼白,在時間的犁刃下
仿佛凝固著痛苦的波浪
我是手和錘子的創造——
圓潤的葡萄、純潔的郁金香
從傾斜的雕欄上
紛紛剝落
紫紅色的荊叢把愛情掩藏
一個倒塌的記憶
這被火焚燒的傷口和土地
帶著黑色的恥辱
流過我的心房
流過呻吟和呼吸、古老的風
流過眼睛般的湖泊、云與翅膀
我是夜晚的河流,寂寞的天空
歲月無情地走過身旁
只有鳥巢傳出生命的呼喚——
對黎明孤獨地向往
三
然而
我來到這里
不是為了哀悼死亡
我從自己的苦難和覺醒而來
從未曾遺忘的眼淚而來
把無數星星攏入手掌
讓所有哭泣的日子交融到一起
那許許多多廢墟
——風暴和火焰的足跡
留下母親與兒子心頭共同的創傷
仿佛那些受難者的靈魂
正對我呼喊——對活著的人們呼喊
一群群蔚藍色的鴿子
在我頭頂飛翔
啊! 黎明的哨音
朝霞在歌唱
我把沉思獻給整個祖國
獻給生養我的土地和希望
——把昨天深深埋進心底
像一粒小麥,蘊蓄著
繁榮大地的蓬勃的力量
我不相信嘆息、沉默和彷徨
只有悲哀就只有死亡
我的祖國呵,我要讓你的血液
在我的身軀里熊熊燃燒
你的聲音——那熱烈的雷電
在我的嘴唇上迸發回響
祖國呵,你是我的全部愛情
全部痛苦的來源和歸宿
我屬于你! 我是花朵、是水滴
而你——是群山! 是海洋
你是永恒的象征
無論風暴,無論火焰
甚至嚴冬的冷酷和廢墟的荒涼
最終都不能遮掩你那單純的笑容
(單純得像母親與孩子之間的談話)
你的眼睛永遠清澈明朗
啊! 祖國,我來到這里
來到你崎嶇而變幻的命運中
為了新生,為了開創
為了承擔那冰凌與玫瑰
凝結的責任——
我要用連接心靈與心靈的不屈的信念
為你托起一座光輝的橋梁
當星星拋棄黑夜走進粉紅色的黎明
當白雪悄悄走進青草的芳香
一個苦難民族的未來
將從廢墟上歡樂地崛起
使這古老而新鮮的格言更美麗
——讓不朽的愛情戰勝死亡
四
讓不朽的愛情戰勝死亡
讓祖國的笑聲響起來
——像空中的電波一樣飄揚
我要求
把埋入泥土的歲月還給我
把顛簸和流離中磨損的青春還給我
把早晨的鐘聲還給我
把孩子氣的想象還給我
(沒有它也就沒有我的詩章)
把通往生活的開花的道路還給我
把眼睛充滿靈感的人群還給我
把創造的渴望和活力還給我
讓它屬于每一盞燈光
屬于每一顆紅寶石的心
在所有田野上,自由成長
讓這少女般嬌美的葡萄藤蔓
重新鋪遍春天的大地吧
讓溫柔的太陽走向收獲的季節
重新愛撫那些甜蜜的顫動的乳房吧
讓郁金香帶著寧靜的夢
重新在每個夜晚醒來
像托出一滴夜露——托出月亮吧
讓所有期待著伸向幸福的手
重新揉合淳樸和熱情、智慧和堅強——
在這民族曾被凌辱的地方
我要求新生的尊嚴
我要求
重新開始吧
祖國
讓我用歌聲
親吻你那
明天的曙光
【賞析】 這首詩突破了以前國內詩歌創作中傳統的即景抒情式的創作方法,而采用深刻的哲理思考,將詩中的思想寓于象征性的意象之中。作者在《我的宣言》中談到自己的詩時說: “那里 (指詩),形象是我的思想在客觀世界的對應物,它們的存在、運動和消失完全是由于我的主觀調動的結果。那里,形象的意義不僅在于它們本身的客觀內容,更主要的是我賦予它們的象征內容,把虛無飄渺的思緒注入堅實、生動、具有質感的形象。” 詩人所闡明的形象實際已具備了詩歌意象的特征。
這首詩的思想線索比較清晰。全詩四章沿著這樣的分主題脈絡發展:走向沉思——痛苦思索——新生的信念——對祖國重復青春的祝愿。
圓明園遺址記錄著一段民族災難的歷史。每個具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國人來到這里時,都會產生出一種酸楚的感覺;人們的心在此仿佛經歷了近百年的恥辱,頓時生出凝重的情感。詩人的這首詩超越了普通人的情感,在凝重中找到了升華的內含。他在詩的起句便宣稱:“我來到這里/不是為了哀悼死亡”,詩人沒有在這里重復人們無數次有過的憂郁和哀嘆,而是帶著深邃的目光來到這里,將圓明園廢墟視為民族受創靈魂的縮影,做擺脫痛苦、追逐光明的思考。“沉思/像一株生長的樹/把清晰的剪影呈獻給太陽”,這幾句詩寫在第一章的結尾,顯示出了詩人沉思內容的指向。
在第二章,詩人用第一人稱“我”把圓明園和抒情主體溶為一體。他的思想在往昔的璀璨、輝煌與眼前的悲哀、寂寥之間徘徊。那碎石間依稀可辨的石雕凝結著祖先的智慧,眼前的沉寂仿佛是“夜晚的河流,寂寞的天空”讓人不堪忍受,復興民族的呼喚,從樹間的鳥巢里輕輕地傳出,這是敲碎沉寂的第一聲音響。
進入第三章,詩人再一次重申:“我來到這里/不是為了哀悼死亡”,兩句詩仿佛在道出詩人內心的誓言。沉溺于痛苦而無力自拔,這本是庸才所為,因為“只有悲哀就只有死亡”。詩人從廢墟的遺痕上看出,在那里,祖先的靈魂正向人們發出警醒的呼喚; 從藍天上飛過的鴿群使詩人領悟到生命價值的高遠。痛苦應當是一粒麥種,在深埋于土地之后,終究要發出勃勃向上的力量。隨后,詩人懷著戀人般的心情盼望著祖國和我們的民族重現青春的歡笑。因為詩人從種子的喻義中生發出了堅定的信念:我們的民族是一個頑強的民族,它一定會從廢墟之上 “歡樂地崛起”。
祖國的崛起要靠充滿著青春和活力的人民來撐擎。于是,在第四章,詩人大聲疾呼中華民族青春的再現: 呼喚浪漫的青春氣質和偉大的創造精神; 呼喚重新融鑄民族自身的偉大性格——淳樸和熱情,智慧與堅強。到此,這首詩沉思的內蘊得以充分地表現出來。
上一篇:《永遇樂》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漁翁》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