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原文與翻譯、賞析
辛棄疾
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①。舞榭歌臺②,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③。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想當年、金戈鐵馬⑤,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⑥,封狼居胥⑦,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⑧,一片神鴉社鼓⑨!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⑩?
【注釋】 ①孫仲謀:孫權,字仲謀。②舞榭歌臺:表演歌舞的樓臺。榭:臺上的房屋。③風流:指繁華景象和英雄事跡的流風余韻。④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⑤金戈:金屬制成的武器。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⑥元嘉: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即劉裕的兒子)的年號。草草:馬馬虎虎。⑦封:在山上筑壇祭神。狼居胥:山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⑧佛貍祠:在今江蘇省六合縣東南面的瓜步山上。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這里建造行宮,這就是后來的佛貍祠。當地百姓年年在此迎神賽會。⑨神鴉: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神的鼓聲。⑩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趙王曾派使者去探望他,想了解他還能否為趙國出力。他當著使者面吃了一斗米的飯,十斤肉,表示尚有余勇,可以為國出力。此三句意即辛棄疾覺得自己的處境比廉頗還不如,連來問一問的人都沒有。
【今譯】 面對著祖國美好的河山,
思緒被歷史拉回了一千年!
孫仲謀呵(你曾在此建都,
打敗了北方曹軍,獨占江南),
像你這樣的英雄
如今再也找不見!
那處處樓臺——歌喉多婉轉,
有多少水榭——舞影正蹁躚,
同時,也彌漫著英雄創業的氣氛喲,
可如今,全都被歷史的風雨所吹散!
那一片普通百姓居住的街巷,
被掩沒在夕陽照射下的草樹之間,
聽人說那兒有劉寄奴住過的房子
——在他當上皇帝以前。
想當年呵,他統率著強悍的兵馬,
馳騁于萬里中原,打敗西秦和后燕,
真是氣吞山河,不可一世喲,
簡直像小老虎一般!
(古代英雄們建立的業績值得懷念,
但,歷史的教訓更應牢記心間。)
元嘉年間,劉寄奴的兒子劉義隆,
聽信了王玄謨的錯誤意見,
妄想像漢朝的霍去病那樣,
在戰敗匈奴后,開慶功會,祭祀狼居胥山。
可是結果呢? 由于草率從事,毫無準備,
只落得一敗涂地,北顧敵兵,心驚膽顫!
回想起從我南歸以來已整整四十三年,
在那時,金兵妄圖從揚州一帶渡江南犯。
而今,我遠望揚州城,輪廓依稀可見,
仿佛還能看到當年敵人的鐵蹄在作踐!
(四十三年了呵,四十三年,
敵人的氣焰毫無收斂——)
你看那,對岸佛貍祠下,祭神鑼鼓喧天,
爭吃祭品的烏鴉在空中來回盤旋!
此情此景,豈能熟視無睹,
實在受不了喲,真是令人心酸!
撫今思昔,不禁想起廉頗老將軍,
當年趙王還曾派人去問他:是否還康健?
可我呢? 有誰來問過我呢?
對比之下,我的處境比廉頗還可憐!
【賞析】 這首詞與前面一首《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同是辛棄疾在鎮江知府任內所作。一般視為“同一年”之作,并把《南鄉子》列于本首之后。然深察兩者不同之感情色彩,聯系作者在鎮江任內的經歷,不難看出兩者是在不同的境遇里發出的不同心聲。辛棄疾于1204年3月到任,曾在職權范圍內積極從事武備并制定長遠規劃,可是到1205年3月,剛滿一年,朝廷就給了他降官的處分。三個月后,又改任隆興(今南昌市)知府,在他尚未到任之時,又因有 “諫官彈劾”,把新任命也撤回了。顯然,這一切都是“抗金速勝論”者韓侂胄等人排斥異己的勾當。根據作者這一段遭遇,不難推斷,情調較為樂觀昂揚的《南鄉子》當是作于剛到任之時,而這篇充塞著沉郁抑塞之感的《永遇樂》應是他1205年3月被降官到1205年7月實際離開鎮江這期間的作品。
起句 “千古江山”,下筆奇突,在“江山”之前冠以“千古”,一下子就把讀者帶進了古今興亡的歷史氛圍中去了。“千古”有二層意思: 一是泛指江山之古老; 二是這詞里提到的第一個歷史人物孫權,在京口建都(后遷都建康)稱帝距離此時恰巧大約一千年。一千年過去了,江山依舊,但人事全非。像孫權這樣的英雄如今再也找不見了。不僅“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就是當年的繁華景象以及彌漫在京口這地方的英雄創業的氣氛,一切的一切,全都被歷史的風雨所吹散——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雨打風吹去”,既承上又啟下。上面是就京口的一般江山形勢聯想到孫權,下面則就映入眼簾的具體的歷史陳跡聯想到另一歷史人物劉裕。那沐浴著夕陽余暉的、淹沒在草樹之中的普通百姓居住的街巷,據說是寄奴(劉裕小名)曾經住過的地方。他小時候放過羊,砍過柴,但是后來卻成就了一番英雄事業,就是在京口這里起兵的。他馳騁于中原萬里之地,把南燕的慕容超消滅了,把后秦的姚弘收拾了,最后滅晉,建立了劉宋王朝。真是氣吞山河,不可一世,多么虎虎有生氣呵。
在緬懷了古代英雄人物之后,詩人的詩思轉入當前的現實。想起韓侂胄一幫人的輕敵冒險主義可能會帶來嚴重后果,于是用歷史教訓向那幫人提出警告。“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這是歷史上因輕敵而遭受失敗的一個典型戰例。就是上面詩人贊頌過的那個 “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之子劉義隆 (即宋文帝),他在元嘉二十七年 (450年),聽信想邀功的王玄謨的意見,輕舉伐魏,結果一敗涂地。“封狼居胥”是用漢朝霍去病戰勝匈奴,在狼居胥山舉行祭天大禮的故事。宋文帝聽了王玄謨的大話,對臣下說: “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倉皇北顧”,是據宋文帝戰敗時有“北顧涕交流”的詩句,意即看到北方追來的敵人驚慌失色。這個歷史教訓用在這里警告韓侂胄一類人,極為妥帖。這是詩人對南宋王朝的國家命運至為關切的一種表現。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作為軍事家、政治家的辛棄疾的正確預見。在辛棄疾寫這詞后的一年,南宋草率北代,結果大敗,引起金人再度大舉南侵,淮西一帶相繼淪陷,統治者倉皇失措,775年前元嘉倉皇北顧的悲劇,在南宋的現實生活舞臺上又重演了。
詩人雖然用歷史教訓警告當權者不可輕易北伐,但并不是放棄收復國土的決心和信心。相反,他與投降派是水火不相容的。因此,緊接著“元嘉草草” 三句之后,寫了 “四十三年……”六句,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詩人對四十三年來由于執行不抵抗政策造成金人氣焰囂張、國土淪失、人民遭難的偏安局面的不滿。前三句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是寫極目北望那隱約可見的揚州城時,記起了四十三年前經過這里時的情景。那時揚州一帶因受過金兵搔擾,正是烽煙遍地,滿目凄涼。后三句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是不忍目睹中原土地仍為敵人侵占的意思。詩人用佛貍象征金人,用佛貍祠香火之盛象征敵人氣焰之囂張。既警告韓侂胄的輕舉妄動,又不忍淪陷區仍為敵人所占領。很清楚,詩人是有自己的抗金救國的雄圖大略的。然而無奈南宋朝廷不能用人,不采納他的把用兵大權交給元老重臣 (包括自己) 的建議,想到此,自然而然地就想起了歷史上廉頗不能為趙王所用的故事來了。廉頗的遭遇固然不幸,畢竟還有人去問他一下,而自己呢? 來問一下的人都沒有,這就是詩人以憤懣心情發出 “憑誰問……” 的沉痛感慨的原因所在。
這詞在藝術上體現了辛詞創作上的一大特點,即用典貼切,含義豐富。在詞中用典,并非始于辛棄疾,然詞中大量用典,確是他的首創。對此現象,前人曾有“掉書袋”之譏,意即指責他濫用書本上的材料來炫耀自己學問的淵博。不用諱言,辛詞有個別作品的確用典過多,讀來晦澀,藝術形象不鮮明。但從總的方面看,他用典使事,目的在于借用典故表達較為復雜深厚的思想內容。而他駕馭歷史材料的能力的確是很出色的。例如組織在本詞里的就有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廉頗等一連串人物和事件。正是通過對他們的評價,反映出詩人堅決抗金而又反對草率從事的正確態度及其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的。正是由于這些典故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當讀者吟詠時,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形象。這些典故已經不是書本上的死材料,而是滲透詩人心血的、充滿活力的藝術形象了。
上一篇:《永遇樂》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沉思——寫于圓明園遺址并獻給祖國的詩》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