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原文與翻譯、賞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①。染柳煙濃,吹梅笛怨②,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③。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④,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⑤。鋪翠冠兒⑥,撚金雪柳⑦、簇帶爭濟楚⑧。如今憔悴,風鬟霧鬢⑨,怕見夜間出去⑩。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注釋】 ①人:詩人自指。亦可解作詩人所想念之人。②吹梅笛怨:笛聲傳達出《梅花落》(古曲名)哀怨的曲調。③次第: 轉眼。④中州:河南是古代九州的中心,故稱中州。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⑤三五: 指每月十五,這里特指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晚上。⑥鋪翠冠兒:用翡翠羽毛作裝飾的帽子。⑦撚金雪柳:用金線搓絲制成的雪柳。撚,搓。雪柳,元宵節婦女入時的裝飾物。周密 《武林舊事》: “元夕節物,婦人皆戴珠翠、鬧蛾、玉梅、雪柳、菩提葉……”⑧簇帶: 滿頭插帶。濟楚: 整齊,美。 皆宋代方言。 ⑨風霧鬢: 形容頭發蓬松散亂。⑩怕見: 怕得,生怕得。見,語助詞。
【詞大意】 落山的太陽像熔化了的黃金一樣燦爛,傍晚的云彩連成一片像合攏來的碧玉。我現在是在何處呢? 春柳被煙霧籠罩著,笛聲傳出了《梅花落》 哀怨的曲調,卻并沒有多少春意。今晚是元宵佳節,天氣雖然晴和,但轉眼會不會有不測風雨?平日一道飲酒賦詩的朋友們,雖然用華貴的車馬來邀我去觀燈賞月,我也只好婉言辭謝了。
記得早年在汴京歡度節日的情景,當時閨中女子空閑時間多,特別重視元宵佳節。到時戴上翡翠羽毛作裝飾的帽子,配上用金線搓絲制做的裝飾品,用許多美麗的飾物把自己打扮得漂亮整齊。如今人老了消瘦了,頭發蓬松散亂,害怕晚間出去。不如躲在門簾兒后面,聽路上行人邊說邊笑地走過去。
【賞析】 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避居臨安時所作。當時她遭國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顛沛流離之苦,因而篇中滲透了沉痛的感情。全篇寫她在一次元宵佳節中客居異鄉的悲涼心情,著重對比早年時在汴京度節的歡樂和這時心情的凄涼。
上片寫她旅居異地的悲哀。首二句寫晚晴,意境開闊,色彩絢麗。宋代廖世美有兩句描繪夕照的詞句 “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煙碧” 與此近似。后來辛棄疾的“一川落日熔金”當是從他們這里受到的啟發。緊接“人在何處”四字,意思是: 我現在是在哪里呢?是自問,是明知故問,是作者當時孤寂惆悵心情的流露。次三句寫眼前的景色,“染柳煙濃”,從視覺著眼,見出煙染柳濃; “吹梅笛怨”,從聽覺落筆,耳聞笛吹梅怨?!按阂庵獛自S?” 點出時令是早春,春意還不很濃。在宋代,元宵節是婦女們可以自由去到紅衢紫陌觀燈賞月而不受人們議論的日子,所謂“金吾不禁夜”。家家戶戶特許她們步出繡閣到街巷去盡興觀賞。今天既是“元宵佳節”,又是 “融和天氣”,理應穿著打扮、結伴看燈賞景。然而物是人非、河山破碎,難免好景不常,所以有 “次第豈無風雨”之嘆。這并非詞人的杞憂,南渡以來這種對時事的危機感,更是處處可見,如《玉樓春》末二句“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與本篇的 “次第豈無風雨” 同樣是語意雙關,從字面上說的是天氣,實則暗指政治氣候。筆墨之細,于此可見。因此,縱有“酒朋詩侶”駕著“寶馬、香車”來相邀,也只有婉言相謝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風雨”,實際上是國難當前,哪有興致去觀賞。如果是在太平盛世,情況就大不一樣,這樣,自然轉到早年“中州盛日”的回憶上來。
下片著重用南渡前在汴京的歡樂景象來同當前的凄涼心情作對比,使讀者又回到當年汴梁城的燈宵盛境中去。當時宋王朝為了粉飾太平,在元宵節極盡鋪張之能事。關于這方面的情況,《東京夢華錄》、《宣和遺事》等書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可以看出這首詞里的“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的描寫,全是寫實,并非虛構??墒?,好景不常,金兵入侵,明誠永去,自己只得漂流異鄉。“如今憔悴,風鬟霧鬢”,人老了,憔悴了,雖值佳節,有燈又有月,哪還有心思出外觀賞?“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苯Y尾二句蘊含著豐富而又矛盾的感情。一方面表達出女詞人不愿外出的孤寂心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她還不能完全忘情于外界的歡樂,因為她畢竟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雖然她謝絕了 “酒朋詩侶”的邀請,卻還是躲在門簾后面,聽外面街上游人的歡聲笑語。這樣,在平淡的字句后面,既有以當年汴京的繁華來反襯的今昔盛衰之感,又有用當前游人歡笑來對比的人我苦樂之別,兩兩對比之中,寄托了她深沉的故國之思。南宋末年愛國詞人劉辰翁讀了這闋詞,“為之涕下”,并依照原調填了一首具有強烈愛國情感的詞,足見作者這首詞感人之深。
在藝術上這首詞有兩個特點,一是鋪敘,二是語言自然。全詞從眼前寫到過去,又回到眼前,從周圍景物寫到內心感受,有回憶,有對比,有抒懷,回環往復,淋漓盡致,具有很強的藝術效果。其次,這首詞不僅情感真切動人,而且語言質樸自然。張端義在《貴耳集》 中評論這首詞說:“煉句精巧則易,平淡入調者難。山谷謂以故為新,以俗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边@評語是中肯而切合實際的。
上一篇:《水龍吟》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永遇樂》原文與翻譯、賞析